第一章 治水先治人(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怪彭如圭小題大做,對徐澤如此苦心勸諫,他說這話是有時代背景的。
動輒就氾濫的黃河是宋人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比氾濫的黃河更讓趙宋君臣害怕的,則是隨時可覆滅趙家王朝的遼國鐵騎。
趙宋君臣懼遼入骨,又沒有燕雲十六州等形勝之地抵擋遊牧政權,黃河便是趙宋阻擋強敵遼國的唯一天然屏障。
儘管歷史上的遼國南下,黃河都沒起到什麼作用。
很多人也都知道冬天結冰的黃河基本起不到阻敵作用,但有總比沒有更好,心理倚仗也是倚仗不是?
可是後來,這個心理倚仗也要消失了。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著作佐郎李垂透過觀察發現黃河有向北改道的趨勢。
要是黃河北流進入遼國境內,那趙宋阻止遼軍的天然屏障要消失不說,遼國還多了一條南下直入開封的寬闊水道,這還得了!
李垂根據自己的推斷結果,向真宗皇帝上《導河形勝書》。
其人提出開挖六條導洪入海的河流,引導本要北流的黃河東流,以促進兩岸農業大發展,還能阻止遼國南下,一舉多得,計劃完美無缺。
但李垂刻意淡化了一點:黃河之所以會改道向北流,乃是因為北邊地勢低而東面地勢高,以彼時的生產力,幻想約束黃河之水逆地勢而行是多麼的不靠譜。
趙宋朝廷還真就李垂提出的構想進行了研討、預算,確定需“築堤七百里,役夫二十一萬七千,工至四十日,頗為煩費”。
曾被寇準“孤注一擲”的真宗皇帝也被龐大的工程量嚇到,否定了李垂這個異想天開的設想。
但三十六年後,黃河澶州商胡口決堤,河水真的改道向北流了。
面對遼國隨時都能南下的巨大危機,懼遼入骨的趙宋君臣重新拾起李垂的計劃。
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五十多年間,趙宋朝廷先後三次強行約束已經向北流的黃河,妄圖讓其改道為繼續東流。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易回河”大事件。
違背自然規律和彼時的生產力的盲目行動,結果可想而知:
三次皆回河都失敗了,而且,每次都引發超級大洪水。
如此一番亂折騰,不僅沒有防住北方強鄰,還將勉強可治的黃河變得沒法治。
傳統的中原糧倉,也折騰成了活下去都要靠運氣的“黃泛區”。
所以,時人對約束黃河之水的行為,皆抱著恐懼和排斥心理。
已經看淡生死的彭如圭勸諫徐澤,就是不希望他再逆天而行,造成更大的災難。
河堤下,林沖已經帶著柴進回來覆命了。
徐澤朝二人點頭,示意他們稍等,隨即轉向彭如圭,語氣堅定地道:
“不!遠在數千年前的上古,大禹就統彼時還很少的華夏子民,成功治理了同樣氾濫的黃河之水。可見黃河不是不能治,而是不能亂治。趙宋幾十年來之所以治水失敗,原因也不在治水,而是幻想以水治人!”
“黃河是華夏文明之河,一直都沒有完成大一統的趙宋王朝囿於割據,還想將這條孕育了華夏文明的母親河也困於自己的小格局內,當然會失敗!”
“黃河能治且一定能治好,但治水之前先治人,治黃河之前,先收拾這舊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