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十二道金牌急詔(第2/2頁)
章節報錯
最多熬過一二十年,同舟社肯定會走上大宋的老路,到那時再興家置業不晚。
但梯級稅法一旦落地,家業再難維持,等不到同舟社走下坡路,自家的土地就要散去大半,這如何能忍!
這些人各有門路,皆找到本地官府表達自己的“合理訴求”,希望趙長史能以民生艱難為念,收回成命。
“犟老官”宗澤的名聲可不是白得的,其人一旦做出決定,自然就會鐵腕推進,絲毫不為這些大戶的呼聲所動搖。
雙方沒了迴旋餘地,官府之前又透過度田摸清了大戶們的田畝資料,若不反抗,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家業不斷縮水。
一些被利益燻壞頭腦的大戶趁著徐澤統帥大軍在外的絕佳時機,相互串聯“起義兵、抗暴政”。
就如後世諸多龍頭企業一旦“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後,必然要侵奪中下層企業的發展空間一樣。
大地主和中小地主都是地主,但二者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甚至,其階級內部的競爭還要更加殘酷。
大地主對小地主手裡肥沃土地的兼併熱情,可比下戶那三五畝薄田更高。
而同舟社頒佈的梯級稅法旨在打擊大地主,對中小地主的影響極小,甚至因為限制了大地主的擴張性,對他們來說還是利好。
如此一來,大地主被孤立,發起的叛亂規模就很有限了,以同舟社對京東東路的經營,當然不可能發展到連州跨縣的大規模叛亂這一步。
一切皆在徐澤預料之中,其結果自然就是註定的了。
大部分地主的暴力行動還在串聯動員階段,就被本地巡捕房掌握並搗毀。
真正動用軍隊鎮壓的,也就祝朝奉、李應二人聯合發起的叛亂,其規模也不到三千人。
兩家家主歃血為盟的儀式正進行到一半,提前掌握情況的同軍官兵就已經殺到。
大部分被矇蔽的佃戶當即反水,剩餘六百餘以家族子弟和家丁護院為主的頑固分子則負隅頑抗。
但是,倉促起事,拿著簡單的武器地主武裝,面對同軍的百戰精銳,根本就談不上戰鬥,不過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屠殺而已。
至訊息傳到正在兩浙路整頓明州軍政的徐澤手中時,京東東路明面上的叛亂均被鎮壓了下去。
被利益衝昏頭腦的大地主們用自己的頭顱和整個家族的命運,築牢了同舟社政權血肉長城的地基。
而真正跨州連路“耕讀傳家”的超級大地主,基本都選擇了觀望,並沒有急著下場,他們還在等待同舟社進一步的行動。
徐澤處理完明州事務後就立即返回密州,也是出於多重考慮。
從自身需要來講,幾個重要的法令需要社首親自頒佈,以進一步深化改革,增強同舟社政權穩固性。
待穩定京東東路後,河北東路的攻略也要及時展開,以天下為己任的徐澤向來都是這麼主動,不會被動地等待朝廷出招。
從江南戰事而言,徐澤此行的收穫基本拿到了手,再留在兩浙路並不能獲得更多。
還會因為徐澤的存在,讓童貫畏首畏尾,影響朝廷大軍對賊軍的鎮壓行動。
同舟社的天下自己取,不需要任何性質的“盟友”,更不需要只知破壞,不事生產的賊軍盟友。
儘早平定叛亂,恢復兩浙路社會秩序,既是趙宋朝廷維持穩固統治的需要,也符合同舟社的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