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清形勢,積極向同舟社靠攏的,徐澤不吝給其做事的機會。

敢於逆潮流而動的,等到刀斧臨身時,也就不要再怨天尤人了。

宗澤終於下定了決心,長揖到底。

“下官一定不負社首重託!”

徐澤面色不變,向孫石、李逵等人吩咐道:

“石頭、鐵牛、裴宣,你們要竭力配合長史!”

“是!”

看到三人或興奮或木然的臉,宗澤心裡一突,想到徐澤曾經對他說過的一句話——要想江山永固,就必須以血肉鑄就新的長城!

真實的世界裡,每個人的命運都與周圍的環境緊密相連。

新舊之交的京東東路少了徐澤的親自鎮壓,不願失去各自利益的人必然會利用這個難得的時機,做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命運抉擇。

而遠在千里之外東京城中的道君教主皇帝趙佶,也因為徐澤痛快地答應出兵,陷入艱難的抉擇中。

徐澤選擇出兵幫助朝廷的時機和路數,怎麼這麼像去年李子義戰勝朝廷大軍後突然選擇招安一樣,莫非這二者真的是一個人?

去年的京東大戰中,賊人出動的精銳兵馬每次都只有幾千,這次徐澤卻要親率一萬大軍南下,他如此積極地幫朝廷渡過難關,究竟有什麼圖謀?

徐澤帶這麼多的軍隊南下,會不會在途中突然襲擊並拿下淮南東路?巘戅妙書苑M戅

還有,這賊子要是平定了兩浙路,就據江南自專,賴著不走,怎麼辦?

趙佶為自己只能以賊制賊,朝廷卻制不了賊而憂愁,但江南的形勢一天比一天惡化,是真的不能再拖下去了。

皇帝與重臣們研究了大半夜,只能選擇答應徐澤的條件,先解決了迫在眉睫的江南危機再說其他。

次日大早,任命徐澤為京東東路、河北東路宣撫使和平定兩浙路叛亂的詔書,就火速送往京東東路。

但為了防止徐澤出兵後在途中胡作非為,或據江南而自守,趙佶又決定另遣童貫、譚稹為正副宣撫制置使,率朝廷大軍隨京東兵馬同行,一起平亂。

趙宋與夏國的戰爭已經結束,之前為了應對京東局勢惡化,分批調動的西軍也到了三萬餘人。

而徐澤統大軍南下後,朝廷的對京東的防禦壓力大減,又能抽出更多的兵馬。

因此,為了確保朝廷大軍對京東兵馬的絕對壓制,天子調集了秦風諸路、河東、京畿等路兵馬,共計十五萬,務必要一舉平定兩浙路之亂,保證趙宋糧草供給的安全。

之前為了防備京東賊人為禍,這些軍隊本就在京畿和京東、淮南等地集結,調動起來到是比以往方便了不少。

僅僅準備了五日時間,前鋒三萬大軍便在譚稹統領下,到達淮陽軍下邳縣城,準備會合徐澤統,就立即南下。

京東兵馬反應極其迅速,當日就到達了下邳城,但帶隊的卻不是徐澤,統帥第三師南下的牛皋為了譚副宣撫制置使解了惑。

“軍情如火,社首已經先行一步,帶人走水路直下江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