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朝的這次回河,還使得南清河帶著大量的泥沙南下,讓原本相對穩定的淮河失去控制,之後淮河洪水發生的頻率和危害程度便驟增。

這就是趙宋留給其後金、元、明、清四個王朝大幾百年享用不盡的“遺產”,也是同舟社日後不得不面對的大難題。

自古以來,治水都是舉國之力才能為的大事,而且稍有不甚就會導致民怨沸騰,政權覆滅。

以同舟社現在的實力和地盤,徐澤當然不可能分不清輕重,做這等沒頭沒腦的事,但也不能全無準備。

過去的幾年,他一直在佔領區內大力推進水利工程,既是提升農業基礎建設水平的需要,也是為解決這一難題積累人才和經驗。

但這些事就沒必要對張叔夜講了,徐澤做事向來都是藏頭露尾,讓人難窺其全貌。

“淮陽軍本就隸屬於京東東路,‘李子義’既為經略副使,在淮陽軍築城以溝通三地,乃職責所在。取海州已是不得已而為之,豈能捨近求遠,再下漣水軍和楚州,擾亂民生?”

張叔夜入社的時間太短,還沒有適應徐澤說話的風格,猜不出社首的心思,張了張嘴,終是沒有再說話。

徐澤轉身,吩咐道:“開始吧!”

聽到命令,李忠所在的工兵營立即出動,開始架設浮橋。

在此築城這麼大的事,當然不可能是臨時起意。

自去年與趙宋朝廷達成停戰協議後,徐澤就命時遷親自帶人測繪這一帶的地形,並走訪了周邊百姓,詢問沭水水文資料後,才確定最終的築城地點。

以三師的戰力,渡過不算太寬的沭水立營築城,並不是多難的事。

但徐澤仍很重視,親往一線檢視,給了三師工兵營極大的壓力。

架設浮橋前幾天,李忠用小船帶著絲繩在河面上往返丈量十餘次,反覆確認架橋處河面的準確寬度。

又於上游準備平底沙船二十餘艘,載巨竹運至此處試架浮橋,

架橋時,先在河岸把每三艘聯成一段一段的浮橋單元,然後銜尾運至河中,逐一拼接成橋。

這樣能使眾多人員同時操作,而且大量作業在河岸進行,更快捷更安全。

考慮到現在是夏日,上游隨時都可能漲水,李忠除了在兩岸打樁固定浮橋外,還加用了六個大鐵錨,將浮橋固定在河中。

浮橋的中斷,考慮到河水急流,乃用筏替舟,以減少迎水面,降低橋身受到的水壓。

因為海州的“意外”陷落,淮陽軍知軍擔心派的兵少了不夠紅五營吃,派得多了又擔心下邳、宿遷守不住,其人不敢擔責,只維持之前的兵力部署,沒做任何調整。

所以,這一片平日裡幾乎沒有宋軍來此巡邏。

即便如此,李忠也不敢有半點含糊,嚴格落實橋面鋪沙、上游設定鐵索等手段,以達到防火攻、防撞擊的要求。巘戅LOL戅

在社首和張知州的見證下,工程營僅僅用了兩個時辰便架設完了浮橋。

整個過程快速又有序,一如之前四師佔領朐山的“戰鬥”一樣。

晚飯前,三師就已經在河對岸築起了堅固的營寨。

待淮陽軍駐軍的巡邏分隊發現此處異常時,已經是兩天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