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不打都不行(第2/2頁)
章節報錯
東晉安帝義熙七年更名為鹽城縣,乃是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其地河道縱橫,難以大規模用兵。
趙宋在西、北邊境大規模屯兵後,去年又開始在京東路屯兵,軍隊雖多,卻是沒辦法做到處處都設防。
因此,鹽城的所有駐軍便只是新興場的一個鹽務巡檢司兩百來人。
賊軍登岸後,並未趕往鹽城,而是直接擊潰了巡檢司鹽丁,將新興場庫存的海鹽搬運一空後揚長而去。
趙宋泰半食鹽出自淮南各鹽場,由海州往南,新興場、五佑場、豐利場、石港場等鹽場全在海邊,而且,駐軍都有限。
賊人根本就不用佔領這幾地,只需要用海船載兵來回騷擾,讓各大鹽場的生產無法正常進行,趙宋就得陷入“鹽荒”。
怎麼辦?
……
徐澤一慣講究不打無準備之仗,戰前的準備越充分,戰鬥過程中才能越從容。
攻取海州之戰雖由阮小七全權負責,但戰前的計劃擬定,徐澤卻是親自審定過的,自然清楚知海州州事張叔夜的資料。
其人特意交代阮小七和魏定國二人,若能活捉張叔夜,立即送到諸城。
當日,因為同軍出其不意的出兵方向,朐山縣軍民根本不及反應,就被魏定國率軍堵在了城裡。
“和平交接”後,張叔夜見同軍軍紀森嚴,接管城池的手段嫻熟,甚至還隨軍帶來了幾個做民政管理的官吏,佔領城池的過程比大宋軍隊移防還要正規有序。
賊軍準備如此充分,文武兩手都這麼精幹,張叔夜自知輸得不冤,心中對這支賊軍的背景更加充滿了好奇。
之後,其人隨護衛的軍士北上,也就沒鬧什麼情緒。
在諸城,張叔夜見到了宗澤等人,瞭解到同舟社這麼多年的佈局,深深震撼之餘,已經對徐澤有了不同的觀感,但仍要堅持看到社首本人才決定是否投靠。
徐澤也有意和這個幹吏見上一面,處理完朝廷來使之事後,就立即趕往諸城。
二人深談半晚後,張叔夜心悅誠服,願意追隨,徐澤乃帶著其人回到海州,親自指揮下步攻略。
嗯,徐社首雖與朝廷虛與委蛇,但根本就沒有靠談判取勝的想法。
對趙宋,就要敲打,不打不長記性。
還要反覆敲打,打到他們徹底認清形勢為止。
只是僅派人淮南幾大鹽場肆掠,恐怕還不能達成這一戰略目標,至少,不能讓趙宋君臣迅速屈服。
因此,徐澤又選定了一處突破口——沭水。
沭陽本得名於“沭水之陽”,沭水源自沂山南麓,同沂水平行南流,過沂水、臨沂、下邳、宿遷三縣,匯入泗水再入淮河。
以此時的生產力和軍事技術,大部分的山脈都是大軍不可逾越的屏障,而寬大的河流既是屏障也是運輸線。
所以,自古以來,大部分的地方都以山、水的自然阻隔劃分行政區。
徐澤現在所站的位置,正好是沭水構成沂州、淮陽軍和海州三地交界處,其人手指河對岸,意氣風發。
“彼處地理位置極佳,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我有意在那裡築城一座,以溝通海州和沂州、淮陽軍,同時大力修築道路,使三地互通有無,促進民生,張知州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