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看不懂的對手(第2/2頁)
章節報錯
耶律延禧也被對手的迷之操作搞懵了,召南北面大臣商討許久,也沒得出一個靠譜的結果。
有人認為完顏阿骨打此舉就是想迷惑大遼,好讓王師放鬆戒備,方便其刺探國內虛實,以備再戰;
有人嗤笑女直蠻子就是沒有底蘊,越打越沒信心,擔心沒有上國冊封,得國不正,國祚難以長久;
有人指出,這應該是朝廷之前的策略奏效,同舟社或高麗有動作了,女直人應付不了兩線甚至三線作戰的局面,只有先穩住大遼以解決後路威脅;
還有人分析女直人叛亂以後,不斷攻城略地,已經擴張到了極限吃撐了,此舉興許是他們緩兵之計,為的是解決其內部隱患。
耶律延禧無法在這些都有看似道理的訊息中間做出抉擇,但有一點他很清楚——遼國也急需休整,不能再打了。
於是,兩個之前還打生打死的國家,在小打小鬧一年後,居然詭異的議和了。
先是遼國派使臣耶律奴哥到金國談冊封之事,完顏阿骨打卻之口不提請封之事,只讓耶律奴哥帶了回信。
這次的回信中,其人沒有直接稱呼耶律延禧的名字,算是給了遼國皇帝一點面子,但信中的內容卻極為傲慢。
大意是:遼帝如能以兄長之禮事奉朕,每年貢獻土產,退還我國的上京、中京、興中府三路之州縣;以親王、公主、駙馬、大臣子孫為人質;歸還我國使者及信符原件,以及宋、夏、高麗與我國往來之書信詔書、表牒,則可以按約行事。
得益於金、遼兩國前兩年的國書罵戰事件,耶律延禧已經對完顏阿骨打的“沒素質”有心理準備,倒是沒有被其人這一手給搞出神經質來。
雙方很有默契的漫天要價落地還錢,彼此都想拖時間,使臣四次往返於兩國之間,打了不少口水仗。
結果,議和請封整整磨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在今年三月,談妥此事。
遼國派知右夷離畢事蕭習泥烈等人入金,冊立完顏阿骨打為帝。
而在這段時間裡,遼國終於能騰出手來,殺死了禍亂龍化州的安生兒,其餘部卻在張高兒的帶領下,逃到懿州,投奔另一個賊頭霍六哥。
合兵後的賊人勢力大漲,一舉攻陷海北州,並進軍義州,又攪得上京道天翻地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遼很榮幸的再出了一個“皇帝”:中京賊人張撒八引誘射糧軍反叛,僭號稱帝。
幸好南面軍帥耶律餘睹出手果斷,擒獲此賊,平滅了此亂。
但遼國也在接連不斷的內亂中耗盡了國力,慘劇不斷。
去年年前,東路諸州盜賊蜂起,擄掠百姓隨身攜帶,餓即殺之以充食。
年中,龍化州等地經安生兒等人來回肆掠,成為一片白地。
年尾,山前諸路發生大饑荒,乾、顯、宜、錦、興中等路一斗粟價值數匹細絹,百姓削榆樹皮為食,接著又出現了人相食的慘象。
在接連不斷的亂情急奏中,年邁的副元帥蕭烏納與世長辭。
這位金國皇帝耶律延禧的最忠心的臣子,屢屢在耶律延禧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即便幾名至親骨肉為了國家先後捐軀,也從沒有退縮過。
他這一生,見證了先帝的昏聵,見證宣懿皇后、昭懷太子等人的被害,見證了耶律乙辛的覆滅,見證了阿果的叛逆和成長。
可惜,他最終還是沒能見證遼國在阿果手中走向復興,含恨而終,至死不肯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