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建社方針一旦確定(第2/2頁)
章節報錯
封建王朝的官員,所有的權力來自於至高無上的皇帝,服務的物件也只能是皇帝。
官員在職培訓只能由皇帝親自組織,換其他人來做這事,基本就是預告換皇帝。
但皇帝能有這麼豐富的知識儲備,教授從億萬人之中層層選拔上來的精英麼?
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歷代王朝基本沒有官員在職培訓。
苦讀詩書多年計程車子們透過綸才大典,進入國家的人才儲備庫。
再由吏部、禮部等部門對其進行很短時間的崗前培訓後,就能安排到相應的部門實習候闕。
等這些人出職地方後,終其一生,基本不會再有任何職業培訓。
朝廷最多也就透過詔令的形式,規範各級官員職責範圍和相應工作方法,或是明確某階段的具體工作事項。
反倒是一些胡人政權,因為人才稀缺,甚至由於很多官員不識字,導致政令無法正常下達,其統治者才會規定官員要進行在職培訓。
不過,這種培訓的效率並不高,目標要求也非常低。
如前秦苻堅便下詔要求太子以及高階官員的後代必須“就學受業”,規定每二十名官員配備一個講解經書的老師,以“教讀音句”。
苻堅確定的這個“就學受業”標準,便是放在同舟社的小學中都嫌低階。
宗澤對這個官員培訓班的辦學方針有些迷茫,培訓什麼,由誰來培訓?
“社首,辦培訓班有哪些要求?”
徐澤心中早有計較,此事雖然由吏曹來承辦,宗澤也非常敬業,但畢竟是之前的歷史沒有任何可借鑑的經驗,甩手給宗澤,最終肯定辦不好。
他不僅要親自授課,還要對整個方案進行明確——此事上,宗澤還是具體承辦。
“建社方針一旦確定,官吏就是決定性因素。同舟社欲要開創前人未創之事業,就必須先培訓前人未有之官員隊伍……”
一副大同社會初級階段的藍圖在徐澤的敘述中,漸漸展露出其絢爛的一角。
宗澤不自覺間握緊了拳頭,他已經被社首徹底震撼了、打動了、征服了。
北海之事,社首確實沒有錯,趙遹錯了、王進錯了,他宗澤也錯了。
天下大同,同舟社的創始者們確實不可能看得到。
但在社首的領導下,大同社會的初級階段完全可以做得到——這絕不是一個僅為了爭取人心喊出的空洞口號,而是有切實可行的步驟和方法。
被雞湯灌的飽飽的宗澤興奮地回到自己的官署,處理社首交待的任務。
徐澤卻沒有他那麼樂觀,帶隊伍哪有那麼容易?
這世上,能有幾個喜歡喝雞湯的宗澤?
連老丈人趙遹和親師父王進都不能理解自己的抱負,如何能指望搞一期培訓,就可以把其他人根深蒂固的觀念給掰過來?
不過,萬事開頭難。
只要開了頭,終究會不斷前進的,哪怕是緩慢的,甚至螺旋式的前進,不也是前進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