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沒有榮譽感的廢物(第2/3頁)
章節報錯
即使假扮賊軍,那也是同舟社的賊軍,也要執行同舟社的軍紀。
軍紀、軍魂的塑造需要長時間的堅持,毀掉它,卻只需要在一些小事的放任。
在執行軍紀上,徐澤一向是從嚴從重處理的。
這件“小事”鬧大,真不怪康達、周畀小題大做,他們就是做這事的,不敢不嚴。
其實,問題遠不止這些,也不光出在樂昌縣一地。
同舟社軍隊這段時間擴張太快,兵員素質參差不齊,軍紀整體上是在下降的。
而分散駐紮,以及長時間、高強度的行軍和作戰任務,也很考驗部隊的韌性。
就算朝廷在戰略上始終處於被制地位,官軍一直被牽著鼻子走,戰鬥力也明顯比同舟社要弱很多。
將士們和官軍作戰時,實際是流汗多,流血相對較少。
但打仗總是要死人的,就算死的人少,那也是死。
大無畏的人永遠都是極少數,眷念生而畏懼死才是人之天性。
面對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死掉的壓力,有些人逮著機會就想放縱一把,
少數頭腦不清晰的軍官也對這些行為睜隻眼閉隻眼,還美其名曰“激勵士氣”。
軍紀鬆散是一方面,還有因為接連吊錘朝廷的軍隊,導致官兵信心爆棚,盲目自大的問題。
官兵中,尤其是在一些中高階軍官中間,“打到東京去,同舟全天下”的言論,有不小的市場。
受大戰勝利的鼓舞,政務系統中,也開始出現一些激進的聲音。
與官兵們希望建功沙場,不斷擴大地盤和統率兵力的直接粗暴不同。
政務系統一直都因為人才緊缺,任務繁重而壓力巨大。
大戰勝利後,同舟社實際控制的州縣擴張了幾倍,這個問題就更加明顯了。
面對人才緊缺的壓力,有人便建議,是時候提出同舟社的“政治綱領”了。
只有表現出取趙氏而代之的氣魄,才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來投靠。
就算不建國造反,至少也要開科取士,以緩解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
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勢力快速擴張必然會出現的矛盾。
徐澤在開戰前就有所預料,並做了相應的準備。
但形勢的發展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朝廷一系列拉胯的反應,讓徐澤計劃中的小範圍、高強度的戰爭設想落空。
戰爭規模越打越大,並最終將“萊州之戰”打成了“京東之戰”。
飢腸轆轆的食客已經上了桌,精心準備的飯食卻做夾生了,難道就倒掉不吃麼?
因此,送走張邦昌、田慶後,徐澤便趕到了北海,集合相關人員,召開了同舟社擴大會議,以解決這些矛盾問題。
京東東路範圍內,已經入社的縣令以上官員和營正以上軍官,全部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