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變革的時代(第2/3頁)
章節報錯
要知道,東京城中的趙官家可是在不遺餘力地恢復“古禮”,
不僅將改公主為帝姬,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
聽說,還讓自己的女兒們裹起了小腳。
在移風易俗上,徐澤徐澤更喜歡借力打力,順勢而為,
這種事急不來,步子邁的太大,只會適得其反。
如教育掃盲一事上,徐澤非常重視,
“普及”的物件,當然不能只是男子,“能頂半邊天”女子也必須納入進來。
實際上,從梁山書院開始,就一直堅持男女混召的辦學方針。
但在具體操作上,徐澤從沒有盲目提什麼超前的指標。
而是不斷依據形勢的變化,作出新的調整。
當初在梁山,環境封閉,所有人和事都統籌統抓,
強制要求所有適齡兒童必須入學是可行的,也不用擔心有任何阻力。
到之罘灣後,情況複雜了很多,
以同舟社當時的體量,也沒有讓全部適齡兒童都上學的能力。
再強制要求所有適齡兒童都上學,就不尊重客觀現實了。
此時的教育普及計劃便改為內外有別,鼓勵為主。
透過提供免費午餐,教授實用技能,畢業後優先安置工作等手段,
吸引部分家庭主動送子女入學。
總體來說,效果比較明顯,
但女童入學率要明顯低於男童,且十二歲以後的女童就讀率急劇下降。
之後,共建會創立,百姓被組織起來,
遠洋商隊組建並開始盈利,之罘灣工商圈的輻射效應逐步顯現,
周邊百姓的生活水平逐年提升,
一些家庭有的餘財,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也隨之高漲。
而隨著同舟社在登州越來越強勢,自成一體的形勢越來越明顯,
用工、招兵、選拔管理層等事務上,堅持識字要求的政策深入人心,
百姓們對普及教育的態度變化就更大了,逐漸由被動變為主動。
在徐澤授意朱武提出“百姓教育百姓辦,辦好教育為百姓”的口號後,
各村依託共建會集資出力,自發改善教學環境的事情便多了起來。
甚至發生了為爭奪師資和合辦學校的校址,一些村莊找共建會執委扯皮的事。
這些現象和問題,徐澤都有預料,也樂見其成。
但劉仁瞻送大女兒上學這事,卻真的出乎了徐澤預料。
劉知縣是個重情顧家的好男人,
黃氏最初沒能為老劉家生出兒子,勸劉仁瞻納妾,被他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