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隱疾(第1/3頁)
章節報錯
高麗國的君主只是國王,而非皇帝。
按照禮制,其居所應該稱為王宮或王城才對。
但實際上,按照高麗禮制,首都被稱為“皇都”,王宮被稱為“皇城”;
國王的命令稱為“詔”,繼任人被稱為“太子”,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后”。
國人也不稱呼國王為“王”,而稱“大王”“陛下”,一些典籍上還寫“海東天子”。
這種“外王內帝”的現象,是有歷史原因的。
高麗國開創者王建當初發動政變,建立國家時,
正值唐朝滅亡,諸侯混戰,神州無主,中原大地一片混亂。
如此良機,是個有野心的人,都會生出別樣心思。
自比雄主的王建當然也不會滿足於做蝸居半島一地的“小王”。
從其偽稱“海東盛國”高句麗的繼承者,取國號為“高麗”,就知道他的勃勃野心。
建國後,王建一度醞釀建號稱帝。
雖然,其人之後還是接受了後唐冊封的“高麗國王”封號。
但在規制上的一些僭越稱謂依然保留了下來,中原混亂多年,也未追究。
而高麗都城開京的起源,則要追朔到四百多年前。
新羅統一三韓,結束“前三國時代”,開始在這裡設立松嶽郡。
數十年後,又改松嶽郡為開城郡。
後來,這裡成為了王氏豪族的封地,出身開城王氏的王建奪權建國後,下令定都於此,
並在松嶽山南麓山腳下建造宮城和皇城。
最初的開京城周長不足十里,只有一道城牆,防禦能力很弱。
敵人只要佔領城南制高點——百餘丈高的德巖山,城內軍民的活動,就盡在敵軍掌握。
百年前,為懲罰與大宋陰謀夾擊遼國的高麗,
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遼軍主力部隊南下,
一路摧枯拉朽,攻陷了開城,險些導致高麗亡國。
其後,其國君臣痛定思痛,決定擴建都城。
在顯宗王詢時,徵用民夫三十萬人修建外城。
除了北段城牆繼續沿用松嶽山上的原城牆牆體外,
又將城牆向東南方向延伸,且基本都修建陡峭山脈上,
體現了“憑險據守”的思路。
松嶽山橫亙於城北,而從城西的蜈蚣山、西南的龍笛山、城南的德巖上、東南的廣德山等一直綿延不斷的山脈,
把開京從西南到東南幾乎一百八十度包裹起來。
兩條山脈一南一北,就如同兩個半圓形的籠扣,合力將開京夾在中間。
城中心還有三十餘丈的子男山作為制高點。
建成後的開京形成了“四重城”規制——
即外城、內城、皇城和宮城四道環形閉合的城牆,防守能力極大加強。
其中,外城周長二十九萬七千步,約合後世六十三公里,共設有二十二道城門。
比幾經擴建後的大宋東京城外城牆,還要長一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