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邦本(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大宋,只有身為帥臣的文官才有臨機決定招降處置賊人的權力,
武將未經授權,絕不敢行使這權力。
掌握“重兵”的武松不僅膽敢招降,還擅自整編賊人,大肆擴張實力。
如今,其部的人數已過兩千,不是編制數,而是實有數!
兵力遠遠超過了青州禁軍人數的總和,已經尾大不掉了!
究竟是繼續養虎為患,聽之任之?
還是上奏朝廷,強行解除這幫膽大妄為的“亂兵”?
慕容知州很快就想明白了該如何做。
三日後,其人派人勞軍,兌現了之前開出的賞格。
在京東各地除登州外,均有匪情的情況下,青州匪患快速平定,是大大的功勞。
當前最重要的是給自己報功,而不是給朝廷找不痛快。
徐澤率大軍控制復州後,同舟社就開通了遼蘇州至廣陵鹽務的走私航線。
廣陵鹽務巡檢司整編山賊的工作基本穩定後,武松便派遣鄧尤和李忠,前往遼東彙報青州動態。
打發李忠去尋史進敘舊,徐澤留下趙遹和吳用,研究調整工作計劃。
“可惜了國內這麼好的形勢!”
吳用一臉惋惜,大宋京東兩路匪患四起,眼見起事的時機已到。
遼東這邊卻要應對高麗人的進攻,短期內不能分身,只能坐失良機了。
“吳參軍不用可惜。”
趙遹卻不認同吳用的看法,道:“年初,朝廷強行推行公田之政,就已經預料到這一步了。”
“今時匪患確實不小,但大宋境內的賊情匪患何時停過?”
“京東兩路匪患看起來頗為兇猛,只是,投賊的幾乎全是家資淺薄,難抗天災人禍的貧民下戶。”
“真正的上戶和讀書人,幾乎沒人投賊。”
“這樣的民變,只需一道撫民詔令、幾營官兵、千餘石糧谷,即可輕易平定,不足道。”
吳用略一思索,也明白自己急躁了,起身行禮,誠心受教。
徐澤清楚自己的老丈人,趙遹是文官中的佼佼者,治政理民手段遠高於平均水平。
但其人身上同樣有這個時代文人的壞毛病,簡單點說,就是缺乏“人民史觀”。
“長史言之有理,但透過這波匪患,也能發現很多問題。”
“投賊的,雖然是易亂也易安的下戶流民,但如鄧尤這樣的僧人,李忠這樣的藝人,呂方這樣的行商,歐鵬這樣的軍漢,或投賊,或破產,也不在少數。”
“變亂的階層開始增多,窟窿正在變大,構成大宋的社會基石已經在崩解。”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
“下戶的力量不可輕視,我們真正能控制東南路和登州的,就是這些小民。”
“大亂不是一天釀成了,沒了底層下戶的穩定,處於中層、上層的社會結構遲早也要崩潰。”
趙遹本就不是食古不化之人,跟了徐澤後,更是不斷進步,此時也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話語頗有些不妥。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屬下忘本了!”
這段話出自兩千年以前的,體現了華夏先祖樸實的民本思想,
但千百年以來,又有幾人真正踐行呢?
徐澤自然可能和老丈人繼續糾結這問題,換了個話題。
“高麗人已經動了,民政這塊沒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