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棘手(第2/3頁)
章節報錯
吳延寵在病床上拖了數月,才一命嗚呼。
但作為政治人物,從他病倒不能上朝的那一刻起,其人的政治生命就已經完結。
朝堂各方為了爭奪吳延寵死後的權力空白,又是一番激烈爭鬥。
而高麗國主王俁,也需要在這場人事調整中進一步鞏固君權。
在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面前,邊地義州的得失,就變得不那麼急迫了。
隨著吳延寵的病故,塵埃落定,
出使大宋的李資諒也帶回了高麗急需的同舟社情報。
北征義州才被再次列入議事日程。
王俁無奈之下,選定金緣和崔弘宰為正副兵馬使,並不是因為他們有統帥之才,
而是高麗國內複雜的政治形勢下,只有他們兩人,才能勉強讓各方達成一致意見。
兵兇戰危,金緣和崔弘宰自知不是統兵陷陣之才,也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開玩笑。
找了一圈,終於找到能打硬仗的鄭思吉,
對其委以“先鋒”重任,並賦予其人挑選部分精銳兵馬的特權。
鄭思吉被閒置多年,對軍中情況也不太熟。
不敢信任戰備狀態更好,但各方插手極深的“西班”和各府州鎮軍。
只能把寶押在曷懶甸大戰中有優異表現,又與各方勢力瓜葛不大的新建“別武班”上。
其部兵馬雖然只有六千人,但有四成卻是抽調自各地的“別武班”。
當年,尹瓘總結了對女直人作戰的經驗和教訓,
認為“賊勢倔強難測,宜休徒養士以待後日”,建議組建共計十七萬人的“別武班”。
“凡有馬者為神騎,無馬者為神步、跳蕩、梗弓、精弩、發火等軍,年二十以上男子,非舉子皆神步”。
神騎、神步之類的名字取得很響亮,其實就是臨時徵召的農兵。
而且,以高麗的國力,也根本無法長期負擔這麼大範圍的徵召,
戰後,大部分“別武班”都解散為民。
但仍有少量在戰爭中表現優異的軍官和精銳部隊被保留下來。
鄭思吉打要的就是這些人,事實證明,他選對了。
雖然八年過去,軍中真正歷經大戰計程車卒已經不多,
大部分都因年長、傷重等問題退役。
但只要編制未散,一些戰鬥精神和經驗還是會有所傳承。
經歷過血戰考驗和洗禮的部隊,自然不是邵億之前臨時徵召的農兵可比。
鄭思吉召集這些人馬後,先是在金緣的支援下,補齊了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