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考慮在適當的時機遣使前往汴梁叩見天子,當面致歉。

高麗權臣李資謙利用了這個機會,讓自己的弟弟李資諒擔當此任。

自睿宗八年開始,李資諒便多次代表高麗,出使宋、遼兩國。

其人第一次出使大宋時,童貫剛從遼國帶回提議“聯女直伐遼”的趙良嗣。

大宋皇帝趙佶正欲用兵遼國,急切要聯絡對遼作戰的關鍵盟友——女直人。

早在仁宗和神宗時期,大宋朝廷就制訂過聯合高麗對抗遼國的戰略規劃,並實現了部分戰略目標。

高麗使臣李資諒來得正是時候,天子很快就想到了仁宗、神宗兩朝的戰略規劃。

欲要借道高麗,出錢糧甲械援助女直人,

武裝這幫生番,讓他們不斷給遼國放血。

天子藉機召見了高麗使臣李資諒,提出“聞汝國與女直接壤,後歲來朝,可招諭數人偕來”。

彼時,持續十餘年的曷懶甸爭奪戰結束不滿三年,

在此戰中大放血的高麗人,還未從戰爭的創傷中走出來,

不管對此戰觀感如何,對女直人都是又恨又懼。

李資諒之兄李資謙,和崔弘嗣等人,都是高麗朝中的“反戰派”。

他們正是利用反對曠日持久的曷懶甸之戰,將尹瓘、吳延寵等人拉下馬的,才上任的。

其人如何能背棄本方利益集團,為遠在天邊的大宋做這等毫無益處的事?

李資諒只回了一句“女直人面獸心,夷獠中最貪醜,不可通上國”,便將天子的要求擋了回去。

也正是因為在這事上,受了藩屬國使臣的白眼,讓趙佶感到非常窩火。

才會在事後默許童貫私自遣徐澤等人行遼的行為,其後又對行遼歸來的徐澤高看三分。

時隔四年,遼、金之間的大戰規模如此劇烈,遼國國內又如此混亂。

大宋不可能一點訊息都沒收到,看來這位天子又動了借道聯絡女直人的主意。

若真是如此,那就說明已經與女直人接壤的同舟社,和大宋朝廷毫無關係!

至少,同舟社在謀奪遼國土地,又先後與大元、金國、高麗三方交惡一事上,大宋朝廷根本就不知道!

如此以來,自己的使命就輕鬆完成了!

李資諒出身於勳舊豪族仁川李氏。

這個家族起源於唐朝時是新羅王國的遣唐使,李姓即由唐皇所賜。

其人雖身居刑部侍郎樞密院知奏事之職務,在實務上卻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才幹。

但政治嗅覺,且精通漢學,極擅奉迎上意,

尤其是在詩詞歌賦、音樂繪畫、體育健身方面造詣不淺,

是眾多外國使臣中,極少能與大宋天子志趣相投的人物。

三日後,睿謀殿。

鹿鳴宴上,李資諒出盡風頭,

還應皇帝的要求,當場作了一首詩。

鹿鳴嘉宴會賢良,

仙樂洋洋出洞房。

天上賜花頭上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