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供養(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陣列訓練後養成的本能,普通百姓極少有這種習慣。
“那幾個啊,是俺們同舟社乙種營的兵士,前段時日的訓練效果很好,社首給他們分批放了假,估計在家裡閒不住,自己到農場幫工吧?”
韓觀注意到“農場”一詞,確信安覆軍就是集體勞作。
天下再亂也要吃飯,只要一天不打仗,地就不能一天不種。
順化城如今很多家庭缺乏青壯勞力,他也想過組織集體勞作,只是這事組織不難,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卻難。
韓觀問:“既然是農場,為何他們要如此賣力?”
“他們都是沒有地沒牛沒耕具的轉戶,同舟社給他們分配了田地,還借農具和耕牛給他們用,只是很多人不太會種地,便想出了這個合辦農場的主意。”
“農場只辦五年,然後就分到各家,在自家地裡幹活,不賣力怎麼行?”
康達只講了一些皮毛,實際上,他對“分地到戶”的具體操作也不甚熟悉。
他是宋人下戶出身,不太理解遼人將土地“寄存”給官府的行為,對農場古怪的執行方式也不甚關心,只是得了徐澤吩咐才提前做了相關功課。
韓觀心中還有很多疑惑,但知道不能再多問,自己來安覆軍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種地”,以現在的順化城的人力,種地確實比較苦,但都是熟地,終究餓不死。
繼續往南,韓觀終於見到了“正常的”鄉間場景——三三兩兩的自耕農在周邊農場狂熱轉戶的刺激下,也下到自家的地裡侍弄幾下。
然後又是“不正常”的情況。
一些百人隊在鄉下訓練,村戶們卻不避著他們,兵士們還帶著工具,順便平整來回的道路。
王罕很好奇兵士們為何要整路。
康達道:“這是社首的要求,部隊要對防區地理資訊瞭如指掌,最偏遠的村社也必須在一日內能夠到達。”
韓觀終於明白了為何同舟社敢將戰俘“散養”。
分級且給予希望的勞動改造制度,
完善的烽燧資訊傳遞模式,
深入基層的內部管控,
快速到位的道路系統,
再加上強大有力的軍隊威懾,這些戰俘要有多蠢才會想著惹事?
看到此處,韓觀已經不再想同舟社的真實背景了。
不管這個神秘組織什麼來頭,以其展現的嚴密、強大、自信和包容,在當前混亂的局面下,絕對能給順化城提供強有力的庇護。
終於到了安覆軍官衙,韓觀卻沒見著徐澤。
相互見禮後,留守官衙的趙遹道:“社首有回總社了,授權本官署理日常政務,韓刺史有事可以直接講,若想見節度使,本官也可以安排。”
趙遹雖然衣著樸素,也沒擺官架子,但舉手投足流露出的儒雅和從容卻讓韓觀很是震驚,便是東京留守司的要員們,也沒有眼前這位長史的氣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