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整編(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然,晉升的條件有很多——根本原因是徐澤暫時沒法弄到大量甲冑弓弩裝備新編軍。
與整編瀘南夷丁不一樣的一點,是蘇州的兵員成分更加複雜。
嚴格的劃分,新編軍中,渤海、女直、高麗、奚、漢等各族皆有,遼國慣有的做法是依據種族不同,編成不同的軍隊。
徐澤當然不可能照搬遼國的落後傳統,他的辦法簡單粗暴——不管兵員的民族成分,全部打散混編。
此時的民族本就是偽概念,所謂“民族”,並不存在極強的自我意識。
不論遼、金,還是後來的蒙元,與大宋作戰的主力中,都不乏戰鬥力極強的漢人。
而遼國征伐女直人的數次大戰中,最賣力的不是契丹兵,反而是遼系女直和渤海人——都與生女直人同源。
遼國不乏智者,之所以堅持依據民族編制軍隊,也是由實際情況決定的。
其統治者契丹貴族只佔人口的極少數,強化國內各種族的獨特性,實際就是承認一些偏遠部族首領的特權,以此換取他們對朝廷權威的支援,減少維穩壓力。
後世的燈塔國也有類似的操作,不同的是,其統治者人為劃分國內各種種群,讓他們互掐內耗,以此轉移本該針對自己的矛盾。
關於這一點,偉人的“階級鬥爭一抓就靈”論點最有針對性。
除了極少數高高在上的“大戶”“頭人”“首領”,無論什麼種族,他們中的絕大多人都處在社會底層,都有“活下去”“活出人樣”的強烈訴求,他們本就是天然的階級同盟。
遼國所謂的民族,更多的是一些人依據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居住地不同組成的族群,以對抗嚴酷的自然環境和其他族群競爭,獲得相對的安全和生存需要。
徐澤暫時無力改變這種現狀,但在蘇州的大戶遭受沉重打擊無力反抗的局面下,不趁機清除各族在軍中的獨特性,賦予各族兵士“公平”的競爭機會,還人為劃分各族軍隊,那就真是腦子壞了。
當然,混編肯定有困難,而且還不少,也會使得軍隊在一定時間內的戰鬥力提升緩慢,但徐澤最不怕的就是困難。
部分“少數民族”士兵聽不懂漢語口令?
去年在瀘南整編夷丁時就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稍加改進就拿來接著可以用。
在初期肯定會造成一定的不便,但到了後期,這些成功掌握漢語計程車兵都會是非常好的苗子——不僅僅是當兵,退役後也一樣。
風俗習慣差異很大?
不存在的!
蘇州地區的各民族長期雜居,彼此之間的差異本就不是很大。
且身處亂世,先“活下去”,再“活出人樣”才是絕大部分人的夢想。
沒白麵就不能吃米飯?沒魚就不能吃肉?
在“活下去”的考驗面前,所謂的風俗習慣重要嗎?重要嗎?重要嗎?
徐澤真正要把握的,無非是三點。
一是把民政建設抓緊不放,以今昔的鮮明對比,讓治下遼人自己堅定選擇,這點已經初具成效,只看轉戶入伍計程車兵日常表現就知道了。
二是保證軍法森嚴,以嚴明的紀律約束部隊,使其即便面對敵人的箭雨和鐵騎,也會在接到命令後,義無反顧的衝鋒。
其實,在最初同舟社大軍入城當眾處罰“自己人”時,就給全城百姓留下了同舟社紀律嚴明的深刻印象,以後所要做的,只是堅持不懈的灌輸、強化和獎懲。
三是給予底層士兵看得見、摸得著的上升渠道,這點徐澤更是早就摸索出一整套的制度和辦法。
僅僅是入伍頭兩天的伍、什長推選,便讓遼籍貫士兵明白了軍中多的是翻身往上爬的機會,前提是聽話、敢拼。
遼籍士卒訓練激情高漲,就連日常交流中,說的最多的詞也變成了“咱們同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