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對比(第1/2頁)
章節報錯
隨著海東郡第三營到達之罘灣,不算過段時間還要回去的海東水營和李俊的人馬,同舟社的直屬軍隊已有三千三百多人。
第二將再使用朝廷規定的五營編制已經很不合時宜了,徐澤重新明確了編制序列。
調整後的第二將共編制七個指揮,其中陸營五個指揮,斥候營單獨編制,指揮使為時遷,其餘四個指揮,從第一指揮至第四指揮,指揮使分別是史進、梁義、李逵和魏定國。
水營兩個指揮,指揮使分別是阮小七和張順。
登州第二將的兵馬,僅僅從編制上就超過了第一將,實際戰力更是碾壓,要是現在就突襲蓬萊,肯定能輕易拿下。
但共建會的擴張還未完成,在共建會能夠取代官府,實際控制登州的鄉村之前,徐澤不準備主動出擊。
大宋不比遼國,對內壓制的體系非常成熟,倉促起事,就要面對朝廷長期封鎖和征討。
徐澤不怕打仗,不考慮政治上的因素,不去想新擴張地盤的治理問題,打出登州,打到東京城,他都有信心。
但長期的戰爭,會使大宋民生凋敝,最終讓野蠻的金國漁翁得利,損害的是自己同胞的利益,卻不是徐澤想要的。
而且,放著遼金大戰,不趁著遼東混亂局面去撈一把,偏要在國內和朝廷死掐,就不是徐澤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徐澤需要更多時間培養和積累自己的管理人才,而不會因為打了勝仗擴張後,地盤太大管不過來,不得不讓投降的舊時代管理者摘取勝利果實。
那樣的話,以後的歷史只會記錄“XX年,徐氏取代趙氏,建立X朝”,徐澤忙活一場,就為了在中國的王朝史上,增加一個輪迴?
要知道管理一州一縣,並不是任命一個知州知縣這麼簡單,真正能有效管理這一地的,是各級胥吏和官府管理體系以外的鄉紳地主和宗法勢力。
共建會?
共建會本身只是根植於農村地區,圍繞土地這種生產資料做文章的社團組織,在城裡並不好使。
即便在農村,共建會同樣不是萬能的。
擴張太快,相應的管理人才也會跟不上。
紮根最底層的共建會,也照樣會因為缺乏相應的“幹部”,被紮根更深的傳統勢力給吃幹抹淨。
後世我兔在延安苦練內功,出兵東北時,隨軍的幹部就有整整兩萬人!
徐澤不敢奢望這個成績,但以同舟社現在的積累,治理登州都遠遠不夠,更別說打出去。
相對而言,遼國原本的治理體系就低階很多,更適宜做實驗田,又是異族控制多年的區域,儒家等傳統保守勢力的力量要弱很多,工作方法上可以簡單粗暴一些,容許更多的試錯。
而且,遼國對東京道的控制力極弱,打下一塊就能佔領一塊,屢戰屢敗的遼國朝廷已經無力再征討邊緣角落新出現的叛賊了。
當然,徐澤會玩得更巧妙,像他這種具備俠義之心,扶危助困的英雄人物,又怎麼會在“兄弟之國”危困之時趁火打劫呢?
至於,將來會不會因為擴張地盤,和南下的女直人迎頭撞上?
撞上就撞上吧,遲早是要與女直人對上的,早接觸總比晚接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