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得他不謹慎,徐澤早就在利用製作煙花爆竹做掩護,偷著進行火藥武器的實驗。

火藥誕生的最早時間已不可考,但不同於後世的偏見,從火藥誕生之後,“古人”就一直致力於火藥武器的研製和運用。

兩百年多前的唐昭宗元年,楊行密率軍圍攻豫章時,就用火藥燒了龍沙門。

大宋更是因為軍力不振,極端重視各種高新科技武器的研發,對火藥同樣有較深的研究,東京的“廣備攻城作”下設21個作坊中,就有專門生產火藥“火藥窖子作”。

而且,研究成果還很豐富,發明的武器就有火箭、火球、蒺藜火球、鐵嘴火鷂、霹靂火球、毒藥煙球等,徐澤的水營就配有少量火球。

但這些武器對火藥的利用,主要是靠“燃燒”“助推”和“煙燻”特性傷敵,並沒有用到其“爆炸”特性。

如火箭就是一個沖天炮綁在箭矢上,用於增加箭矢射程。

火球聽名字就知道其傷敵原理。

“火炮”則是用投石機拋射燃燒的火藥球。

蒺藜火球是一種守城武器,把火藥、三枝六首鐵刃用紙包裹好,用麻繩從中間穿過,外面放上八枚鐵蒺藜,用燒紅的鐵錐點燃,等燃燒火焰後再施放。

鐵嘴火鷂,用木頭製作成鷂的形狀,頭部用鐵封住,尾部用乾草紮上,把火藥裝在火鷂尾巴內部。

霹靂火球用於對付敵人挖地道,用幹竹子製成,中間裝火藥,敵人挖地道,就點燃霹靂火球,產生大量煙霧,用以薰燒敵人。

毒藥煙球是生化武器,加入了砒霜、麻茹、瀝青、狼毒、草烏頭、巴豆等配料,據說釋放後可以讓敵人口鼻流血。

不過徐澤估計直接給人吃下去效果更好,但長期放置再用火藥燒灼,又是在空曠的戰場上,其殺傷究竟有多厲害,值得思考。

倒不是朝廷不想做出更厲害的火藥武器,而是因為此時火藥的效能不足以支撐更多的研製方向。

前世徐澤曾在網上看過仁宗朝的官修兵書中關於火炮藥球、毒藥煙球和蒺藜火球三個火藥配方的介紹。

如火炮藥球,配方為晉州硫黃十四兩,窩黃七兩,焰硝二斤半,麻茹一兩,乾漆一兩,砒黃一兩,定粉一兩,竹茹一兩,黃丹一兩,黃蠟半兩,清油一分,桐油半兩,松脂十四兩,濃油一分——亂七八糟的成分一大堆。

很明顯,大宋點歪了火藥的科技點,這也是徐澤敢放心做煙花賣的原因——做煙花的火藥也故意摻了不少雜質。

朝廷之所以在火藥的研製上走了彎路,是因為最早的火藥源於方士煉丹中的無意發現,而方士又認為火藥的原料合煉易於起火爆炸,煉製時必須根據五行原理“伏火”,即在配方里新增了一些東西,將火藥裡的火氣給懾服。

然後,這一工藝傳統就保留下來。

有這麼多雜質,效能極差的火藥,都能被大宋開發出如此多樣的武器,要是讓朝廷知道自己有更好的配方,哪還得了!

現在,凌振跑來,說你的配方比朝廷好,徐澤敢不謹慎?

徐澤其實知道火藥的最佳配方,但受限於武器材料的不過關,最佳配方未必就是最好配方,而且實驗配方和批次化生產,又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他也是藉助生產煙花的掩護,實驗了好久,才掌握一些資料,但如火炮這類動靜太大的實驗就只能放在海東島——經過兩年的發展,海東郡終於具備了做一些實驗的人力和物力條件。

徐澤可不希望這個節骨眼上,因為這個意外的人物,出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