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蕭牆(第2/2頁)
章節報錯
老家僕無奈,嘆息一聲,出門去了。
“留守,不好了!外面發生了兵變,請趕緊做好防備!”
蕭保先聽出是裨將高永昌的聲音,匆忙跑出屋子,卻見高永昌領著十餘手執利刃的惡少年,朝自己奔來。
異變突生,蕭保先邊退邊大聲呵斥:“你們是什麼人?速速退下!”
高永昌邊跑邊獰笑道:“我們是渤海人,專為殺你這契丹狗而來!”
高永昌今夜和一幫惡少年喝了不少酒,趁機鼓動這些人跟自己翻越留守官衙圍牆,殺留守蕭保先,取其錢財而分之。
事發突然,蕭保先猝不及防,殞命當場。
隨著惡少年們在官衙內分頭尋到錢財,高永昌卻失去了對這些人的掌控,當即也不留戀,趁亂逃出城外。
天慶五年,皇帝為應付日益猖狂的女直人,曾募渤海武勇馬軍二千人屯白草谷,備禦女真,以高永昌為將,其人出城後,就立即回到白草谷,聚集本部兵馬,以作自保。
失去控制的兇徒們從守備衙門開始放火行兇,一起謀財行兇事件迅速演變為無預謀的暴亂,城內神經高度緊張的各家大族為自保,也紛紛聚集私兵,一時之間,城內喊殺之聲四起。
遼陽府形勢就眼看要失控,關鍵時刻,兩個渤海人擔起了維護遼國遼陽府穩定的重任,東京戶部使大公鼎主動站出,權行留守事,命副守高畫質臣迅速集奚、漢兩族兵馬千餘人,準備平叛。
大公鼎則一人單騎至鬧事最激烈的街巷中,向百姓曉以禍福,宣示朝廷威望仍在,遼陽府官府運轉正常,平亂官兵已經整裝待發,爾等各自歸家安睡,勿要自誤云云。
“大”為渤海王姓,大公鼎進士及第出身,任禮賓使、長春州錢帛都提點、大理寺卿、長寧軍節度使、南京副留守等職,為官剛明,在遼陽府極有名望。
正劍拔弩張的各傢俬兵見大公鼎親自出面,紛紛都扔下兵器,叩拜道:“只要官府不欺壓我們,我們怎敢不聽你的命令。”
大公鼎及時果斷的處置,使一場即將爆發的變亂迅速平息,為穩定局面,他又宣佈戒嚴,但並未抓捕作亂首惡,以免引起其他人再度緊張。
次日,大公鼎釋出緝捕公文,命搜尋先前作亂的渤海人,共抓獲數十人,當即斬首,以此安撫民心。
只是倉卒之際,抓捕的人中,有不少受到牽連的“無辜”渤海人,稀裡糊塗就掉了腦袋,城中渤海人怨聲再起。
大公鼎把主要精力放在城內的動亂的平息上,卻忽略了城外更大的威脅。
正在白草谷焦急等待訊息的高永昌得到城內傳來的訊息,喜出望外,以朝廷欲要殺盡渤海人為藉口,當夜就燒燬營寨,宣佈起兵,打出“趕走契丹人,重建渤海國的”旗號,揮兵進攻遼陽城。
初三大早,高永昌所部兵馬進抵遼陽府首山門,大公鼎等帶領數名渤海高姓貴族入營勸諭。
高永昌看在同族的份上,見了幾人,卻不接受勸諭,反罵大公鼎等人“屠殺自己族人,甘為契丹奴僕,枉為渤海王姓”。
大公鼎在遼人那裡建立的個人威望,在高永昌這裡沒起到任何作用,只得回城佈置城防,好在高永昌人數太少,攻城也不甚激烈。
兩日後,深夜,遼陽城中突然舉火,高永昌留在城內的開啟首山門,高永昌率騎兵突入,與守軍展開巷戰。
大公鼎、高畫質臣督軍倉促迎戰,大敗,僅領麾下殘兵百餘人,奪西門,出奔廣平澱捺缽,至此時,遼帝耶律延禧令大公鼎撫定遼陽的詔令還未送達。
高永昌奪得遼陽後,僭號稱帝,建國大元,建元隆基,東京道渤海人紛紛投奔,遼東局勢徹底糜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