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苗頭(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進自上了梁山,逐漸瞭解到徐澤的野心和基本盤,就多次與張紹探討,二人得出的最終結論是——同舟社擴張太快,遲早會到朝廷忍耐的極限,乃取禍之道。
因此,當徐澤說要在海外尋一大島以立身時,他是贊成的。
只是沒想到這個島離中原這麼遠不說,島上生活條件如此惡劣,還要在根本就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倉促設郡。
思來想去,王進實在理解不了徐澤佈局此地的戰略考量,才趁著徐澤一個人在屋內找上他。
“師父別急,你先看看這個。”
徐澤將快完結的遞給王進,隨即出門,吩咐武松道:“去尋景恆、小七和不凡過來。”
徐澤在這份規劃中,不僅明確提出了建郡的設想,設定了軍事、經濟、民生等多方面指標,還為下步擴張置縣預留了空間。
在規劃中,徐澤要求海東郡始終開闢一倍勞動人口以上的可種植荒地,並完成相應糧食儲備,為後續登島人員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
同時,還要在島上伐木燒炭,建起鍊鐵和造船基地。
從第二年開始,就要透過引誘、戰爭等手段掠奪周邊部族的人口——不是奴役,而是真正的“教化”。
這是徐澤深思熟慮的結果,你不能指望一支對異族只知仇恨和屠殺的軍隊,去恢復離開中原王朝統治幾百年的漢唐故土,要讓自己的下屬學會用不同的手段“教化”不同的敵人。
對相對溫和的部族,可以用糧食、布帛等生活物資,引誘他們為海東郡伐樹、種地、挖礦,用先進的生產和優良的生活條件,粉碎這些生番的社會結構,讓他們主動來投。
對一些攻擊性較強,難以馴服的生番,則鼓勵他們去更遠的南方,掠奪其他部族的人口,用以交換海東的各種物資。
假如有的部族已經有了貧富差距和族內仇恨,則在打敗他們後,賦予底層窮苦部民權力去批鬥原本的上層。
而如島南的毗舍邪國那樣實在不可交流的生番,則先打敗他們再“教化”,如此還不行,就只留其婦孺,再不行,則只留兒童……
至四年結束,徐澤要求海東郡人口過萬,精兵至少兩千。
當然,這麼多人口肯定無法靠掠奪獲得。實際上,主體民族基數太小,也是重大隱患,徐澤在規劃中明說大部分人口來自大宋,透過海船運來。
王進被這份殺氣騰騰的規劃書嚇著了,他倒不是同情那些將要被“教化”的生番,作為純正的漢人和合格的軍士,華夷之辨早就深入他的骨髓,戰爭必將流血之類的道理也不用再講,不可教化生番沒有人權可言。
他今日來找徐澤,本就是因為無法理解徐澤的急於設郡的想法,但看了這份規劃,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急躁!
並不是說四年時間無法實現海東郡萬人定居的目標,要說,淡水河沿岸的這片土地,確實較島上的其他地方更適合移民,只要給足夠時間開拓,別說上萬人,再多幾倍,十幾倍都沒問題,但問題是,徐澤給的時間太短了。
任何事務,一旦超過了某個臨界值,就會產生不可想象的質變。
比如身體孱弱計程車子游歷天下,少有水土不服死掉的,但大軍遠距離機動,身體強壯計程車卒卻是最怕水土不服,其造成的減員,甚至會超過對陣殺敵。
原因便是士子是“遊”,時間寬裕,而大軍機動,通常卻是時間緊迫的。
經過百年的慢慢開拓,可使數百萬人安居的蠻荒之地,只給十年時間,就不一定能讓十萬人住得安全,若只給一年,則肯定會使萬餘人大量減員。
此時還是冬季,水土不服、瘴癘和其他疾病問題還沒顯現,但等人數劇烈增加後,不僅是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還有渡海的安全問題,戰爭造成的人口減員等等,最終,徐澤需要的上萬人,可能就需要兩萬人、三萬人甚至更多的人,拿命來填!
就算狠下心來,不管人命的問題,又哪來的這麼多人?華夏人雖然勇於開拓,但也安土重遷,沒有相應的危機和足夠的動力,誰願意背井離鄉,來這蠻荒之地?
何況,上萬人,並不是十來個千人的簡單累積,這麼多人,如何管理,靠誰管理,怎樣徵稅,如何徵兵?還有鍊鐵、造船的工匠,又從哪裡來……
若不是知道徐澤一貫沉穩,做事向來有章法,王進都懷疑徐澤是不是得了失心瘋了。
由於擔心誤會了徐澤的想法,王進沒有急於發表意見,又認真看了一遍規劃,還是沒能理解其中深意。
等王進看完,史進、阮小七和王四也都過來了,徐澤讓王進將規劃傳給三人依次觀看。
他又拿出一份,讓幾人傳閱,這是徐澤出海前,專門炮製出來的。
該文從遼宋百餘年榷場貿易造成的巨大逆差,佛寺氾濫造成遼國官府稅收銳減,連年災害造成的盜匪四起,上層腐化墮落造成社會上下脫節,朝廷軍事力量衰弱造成的邊疆失控等問題,推斷遼國已經病入膏肓。
又從遼國及生女直人的社會結構和戰爭動員能力,以及遼國東京道的力量對比,分析女直人一旦起兵,將勢如破竹,而戰場上的失敗,必然導致遼國各部族的背離,雙方此消彼長之下,徐澤大膽預言遼國必將在十年左右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