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題目,見陳淳還在入神中,徐澤索性把解題過程也寫上去,待寫完抬頭時,發現陳淳已經盯著寫滿算式的紙發呆。

“敦質?”

“嗯。”

“這種書寫方式如何?”

“嗯,很好!”

“可看得懂?”

“嗯,似懂,非懂。”

“想學?”

“嗯!”

“先把這兩本書悟透了,再來找我”。

……

徐澤“編寫”的《數學》只是用於開蒙的初級教材,不到兩天陳淳便看完了,急匆匆找徐澤要後續部分,徐澤暫時只編了這一本,現編的話,哪忙不過來?

便拿話敷衍他:“何不依此《數學》體例,將《算學十經》的內容系統整理一遍?”

古代中國數學的兩級分化非常嚴重。

一方面,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學術成果構成了古代中國眾多的數學高峰。

另一方面,整個“數學”卻又非常零碎,不成體系。

甚至於就沒有出現“數學”這個概念!如今大宋官府開辦的“算學”,還置於太史局之下,辦學宗旨也只是為了服務天文和曆法。

而歷朝流傳至今的各類“算經”,更像是“習題冊”,很少講系統和理論。

這種零碎的高成就,使得數學一直是極講究天賦的領域,入門容易,進階卻極難。

徐澤的敷衍之語,卻給陳淳開啟了一扇窗,讓他看到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陳淳滿腹疑惑而來,又興沖沖而去。

然後,原本讓徐澤痛疼不已的“編書”工作,便被陳淳主動承攬了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