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錦州多爾袞(第2/2頁)
章節報錯
殿堂內靜謐無聲。
只有多爾袞的腳步。
忽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卻打破了這一片的寧靜。
瘦高將領轉頭向堂門口,也就是聲音來源處怒視而去,心說沒有允許,誰敢亂闖睿親王的後堂,是不想活了嗎?不過當見到衝進殿堂的是一名身材高大,風塵僕僕,穿著鑲黃旗鎧甲的建虜將領時,他眼中的怒意立刻就消失了大清八旗,兩黃旗由皇帝親領,皇帝的貼身近衛也都是來自兩黃旗,而現在衝進來的身穿鑲黃旗鎧甲,正是大清皇上的近侍,不問用,他一定是來傳遞大清皇帝的最新旨意或者是緊急軍情的,銜有聖命,自然可以隨意闖入。
鑲黃旗將領疾步匆匆來到堂中,到多爾袞身後單膝下跪,叩道:“奴才伊成格拜見睿親王。”
多爾袞轉頭看他:“你怎麼來了?”
伊成格是黃太吉身邊的心腹近侍,一般不輕易離開黃太吉身邊。
伊成格恭恭敬敬地回答:“奴才奉皇上的旨意,向睿親王稟報,皇上已經決意親自領兵徵明,各隊兵馬都已經從瀋陽出發,十日後,就可以到喀喇沁草原。其中,豫貝勒統領鑲白旗為先鋒……”
旁邊的瘦高將領聽的臉色一變,心想,啊,皇上已經離開瀋陽,我大清這就要入塞了?
隨即又一喜,豫郡王重新被起用了,太好了!
多爾袞和多鐸是親兄弟,也因此,他們兩人分別統領的兩白旗最是親近,多鐸去年入塞失敗,不只鑲白旗沮喪,連著正白旗也感到臉上無光。
現在,聽聞多鐸被起用,重新領兵,身為多爾袞心腹親信的瘦高將領從心底裡為主子感到高興。
多爾袞卻臉色不變,對伊成格傳遞的資訊,一點都不驚奇,不管是黃太吉親自領兵徵明,還是弟弟多鐸重新被起用,似乎都在他的預料中,他臉上沒有歡喜,更沒有感激,只微微透出了一點沮喪。
去年入塞失敗,作為主帥的多鐸不但被削去了郡王爵,降為貝勒,而且還被罰去了八個牛錄,補償給入塞受損的正紅旗和鑲藍旗。
降去王爵的處罰其實並沒有什麼,多鐸是努爾哈赤最喜歡的么兒,不論貝勒還是親王,都不影響他的地位,但罰去八個牛錄,卻是實實在在的懲罰,永遠都回不來了,多鐸和阿濟格兩人都是憤恨,認為黃太吉是藉故在削弱兩白旗也就是他們兄弟三人的力量。
多爾袞心中當然也是這麼認為的,不過比起阿濟格和多鐸,他更沉穩,也更遠謀,不管心中怎麼想,他口中從未吐出過對黃太吉的任何惡言,在多鐸被貶之時,阿濟格站起為多鐸鳴不平,其後又屢屢為多鐸求情,請求黃太吉放出多鐸,令多鐸到陣前立功,但他卻從始至終都保持沉默,一個字也沒有為多鐸說過。
黃太吉將他支出瀋陽,到錦州前線來鎮守,他也毫無怨言。
聽說,黃太吉私下裡贊他識大體。
多爾袞只所以這麼隱忍,一來他天生就是沉穩內斂的脾氣,二來他清楚的知道,大清再次徵明,已經是箭在弦上了,而作為睿親王,從小被人稱為“墨爾根戴青”(聰明)的人,他想要再次擔任徵明大將軍,率領大軍入塞,以重新振作,因為多鐸入塞失敗,而被壓制的兩百旗。
在這之前,由多爾袞領兵,而不是黃太吉親征明國,是建虜眾臣工們心照不宣的想法,原因很簡單,所有人都知道,黃太吉身體不好,且過於肥胖,騎馬不便,去年松錦之戰的危機關頭,黃太吉從瀋陽帶兵馳援,日夜趕路,途中連流鼻血,差點暈倒,從那以後,身體就每況愈下,實在不宜再領兵出征了。
而黃太吉之後,最能帶兵的就是多爾袞,多鐸兵敗之後,建虜親貴間就有一種抱怨:如果是睿親王領軍,大清去年就不至於灰頭土臉的退回瀋陽了……
所以大家都認為,多爾袞徵明,皇上坐鎮瀋陽,以為後援,是最佳選擇。
這些話,黃太吉當然聽到了一些,不過他不為所動,堅持要親自領兵。
“明太子乃是大清的勁敵,非朕親自出馬不能降服。”
“爾等不必再勸,朕心意已決。”
這是黃太吉在崇政殿上的兩大理由。
見黃太吉心志堅定,眾臣只好同意。
在黃太吉的激勵下,老邁的代善也提出要隨軍出征,以為去年戰死在潮白河邊的正紅旗勇士報仇。
建虜親貴大部分都跟隨,只有鄭親王濟爾哈朗留守盛京。
對黃太吉親自統兵的決定,多爾袞微微有點失望,不過卻也不意外,他早就已經看出“八哥皇帝”對明太子的忌憚和明國可能會恢復元氣的憂心忡忡,如此之下,帶兵親征,討伐明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皇上還說,吳三桂的寧遠兵至關重要,請睿親王無論如何,也要將他禁錮在寧遠城,使其不能入關,而同時,睿親王的正白旗主力卻需要按時趕到喀喇沁草原。”伊成格繼續道。
——————感謝“不愛會怎樣”的打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