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再請出京(第2/2頁)
章節報錯
第一道防線是長城,因為所需巨大,時間也來不及,所以大明朝廷不得不放棄了今年大規模修繕長城的計劃,轉而將所有的資源和錢糧都投注到了第二道防線,也就是京畿地區的稜堡修建和城牆增築之上,至於第三道防線,河間府乃至整個京畿平原所有的府州縣所分到的修築錢糧,卻是少之又少。
原因也簡單,除了朝廷想把第二道防線打造成銅牆鐵壁,不使建虜透過,也就不用到第三道防線之外,更因為第二道防線乃是京畿,是天子所在,第三道河間府或可以有失,但京畿絕不能有失,
而兩道防線之間的府州縣,都需要自籌修城的資金。
因為沒有銀子撥下,很多縣城都只能簡單修繕舊城牆,象徵性的加高了兩三層磚,建虜真要兵臨城下,這加高的三兩層,根本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朱慈烺聽到軍情司報上來的情報,心中擔憂,但卻也知道,朝廷財政確實困難,即便是有去年張家口的意外之財,但卻依然架不住帝國龐大的開銷,因此,他不打算為州縣爭取銀子,而是想要親到地方,鼓勵鄉紳多多募捐,代價就是他的親筆書法,同時的,也是令各地州縣都重視起來,提前做好禦敵的準備。
崇禎帝臉色沉了一下:“你懷疑,下面的官員沒有認真做事?
朱慈烺躬身:“不是,只是地方官員多擅長治理民政,對軍略怕是有所不逮,因此兒臣想要實地瞭解……”
崇禎帝面色發冷:“你認為,京畿防線擋不住建虜?”
朱慈烺跪下,誠誠說道:“父皇。京畿之地,以四城為核心,修建了十六座稜堡,將其連成一片,幾乎等於是第二條長城,建虜想要逾越,絕非容易,不過河間府一代的防線,卻也不可輕忽,畢竟河間府乃是南北要衝,山東的門戶,兒臣南下巡視,一來籌集錢糧,二來激勵地方,多募鄉勇,求父皇恩准……”
聽到此,崇禎帝眼睛微微一亮,明白太子籌集錢糧的意思,但隨即又皺起眉頭。
長城,京畿,河間府,是太子所說的三道防線,當日在朝堂上激論利弊,最後太子成功說服了朝臣。崇禎帝也默許了太子的方案,不過就內心來說,崇禎帝還是有些不同想法的。
長城禦敵於外,本就是天險,縱使長城有失,但卻依然可以為大明爭取到相當的預警時間,天津,武清,香河,通州為一體,其間修建十六座千人稜堡的第二道防線才是應該重點防禦的。
至於第三道防線河間府,不過就是以備萬一的慰藉。
如果朝廷把大筆銀子投入到第三道防線,豈不表示對第一、第二道防線沒有信心?
但太子說的又有道理,特別是太子籌集錢糧的想法,令他有所心動除了軍略,另一個他對太子非常滿意的長處就是搞銀子的能力,不管當初在太子府拍賣字畫,還是成立京惠商行,或者是抄家張家口,太子只要出手,每一次都能有大收穫,而若非如此,大明朝財政的崩潰局面,也不可能有所緩解。
沉默了一下,崇禎帝緩緩道:“身為太子,不宜事事親為,如果那樣,還要臣子幹什麼?”
朱慈烺暗暗苦笑,這都是黃道周的原話,看來從寧遠回京之後,黃道周一定又在父皇面前諫言了。
不過卻也有喜悅,因為崇禎帝的口氣裡有猶豫,說明對他南下巡視,並非完全反對。
“兵部侍郎吳甡,工部侍郎宋枚,都察院的幾位僉都御史正在各地巡視、督建,有他們在,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嗎?”崇禎帝又道。
朱慈烺拱手回道:“回父皇,兒臣確實不放心,吳甡知兵,宋枚勤謹,幾位僉都御史都是剛正不阿之人,都可以獨當一面,但他們畢竟是臣子,難以兼顧到全面,更無法鼓勵鄉紳們募捐,現在,各地州縣修城的銀兩短缺嚴重,此非朝廷命令所能解決,兒臣到了各地,一定想方設法,募集錢糧,以為朝廷分憂……”
崇禎帝似有所動,沉吟了一下,站起身,負手在殿中踱步。
朱慈烺趁熱打鐵:“父皇,建虜入塞,關係到我大明的國運,如不能有效應對,穩固防線,縱使吳三桂等人將建虜後方攪了一個天翻地覆,但我大明沒有能守住防線,被建虜突破,千里狼煙,那也是得不償失的事情,而要穩固防線,除了糧餉,各城各部的兵馬調配也非常重要,而對於練兵,兒臣還算是有點心得,沿途所經各個州縣,兒臣必嚴加督促,選良人用之。如果建虜入塞之時,各城各部能出兵援助京畿,匯溪成海,抗虜大計,必然事半功倍……”
崇禎帝站住了腳步。
最後,朱慈烺再道:“河間府距離京師不過四百里,兒臣快馬加鞭,快則十幾天,最慢一個月就可以回……”說完,拜首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