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建虜早已經退去,在薊州南原的壕溝並沒有被填平,只在中間的幾個地方填出了通行的道路,供百姓們走人行車,翠屏山上的城寨在京營退走之後,暫時由薊州守軍派出少量兵馬防守,如果建虜今冬再來,京營隨時都可以再入駐。整個薊州,處在一種外鬆內緊的狀態中。

而經過去年建虜入塞的考驗,薊州總督趙光忭和總兵佟瀚邦都得到了朱慈烺的肯定,對於薊州防務,他還是比較放心的,到達薊州之後,朱慈烺沒有入城,先登上翠屏山,巡視三處城寨,和去年相比,這三處城寨都進行了加高加固,壕溝也挖的更深,比之去年,更加堅固。

站在山頭往下望,薊州原野處處都是青苗,去冬種下的麥子,已經到了飽籽階段,而今春剛剛種下去的玉米,已經透出青苗,開始茁壯成長,而在翠屏山腰上新開墾的一些梯田中,土豆長勢非常不錯,這一切都讓朱慈烺欣慰,不止是薊州防線的完善,更因為那一片片生機勃勃地希望。

……

京師。

乾清宮。

崇禎帝正在批閱奏疏,他現在手中所拿的,正是黃道周彈劾工部官員和建工太監高起潛的奏疏,而上一封則是太子的奏疏,看完兩人關於秦皇島的官員不同意見,崇禎帝放下奏疏,眼中都是惱怒,當然不是惱怒太子和黃道周,而是惱怒高起潛,若沒有太子的勸,他絕對會同意黃道周的意見,將秦皇島的墨吏一窩拿下,從嚴處置。

但太子在密奏裡說的清楚,高起潛雖然可惡,但秦皇島碼頭的修建更為重要,絲毫不容耽誤,再給高起潛一個機會,準其戴罪立功,但秦皇島修建完成之後,再和他算賬也不遲。

崇禎帝忍下氣,將黃道周的奏疏留中,不予處置,口中淡淡問:“太子到哪兒了?”

王承恩躬身回答:“昨天一早就離開了薊州,估摸著,明天就可以回到京師了。”

崇禎帝點頭,繼續批閱奏疏。

已經是五月份,氣溫已經比較高,原本的暖閣現在變成了夏庭,珠簾翠幄,冉冉天香,崇禎帝的身影掩映在陽光之中,臉上的愁容和鬢角的白髮,並沒有因為去年的兩場勝利而有所緩解他面前的奏疏,不是彙報災情,就是要錢要糧,或者是懇求朝廷減免賦稅,看到憂憤處,忍不住嘆息,面對這如山的奏疏,再開朗的人,心情也是輕鬆不起來的。

腳步聲響,一個小太監進入房間,小聲向王承恩彙報。

王承恩聽完臉色一變,急忙向崇禎帝報告:“陛下,定王殿下身體不舒服……”

“哦?”

崇禎帝放下奏疏,立刻站起,當初五皇子染病去世之時,崇禎帝哭的稀里嘩啦,自那之後,原本一頭紮在國事裡,對兒子們的小病小災不太在意的崇禎帝,變得格外敏感起來,太子定王他們稍有小恙,他都會親自過問,去年正月,太子意外落水,人事不省之時,崇禎帝三天三夜沒有閤眼,其間還不顧儀態,一度失聲痛哭,所幸上天保佑,太子最後甦醒了過來,而且經過兩年的磨練,現在太子已經成了他的有力輔助。

“走。”

崇禎帝急急忙忙去往坤寧宮。

……

第二天下午,離京二十餘天的皇太子朱慈烺回到京師,詹事府官員在城門口迎接,而朱慈烺聽到的第一個關於京師的大訊息,並非是定王生病,連續發燒兩日,御醫束手無策,父皇憂慮萬分的擔心,而是東廠和錦衣衛捉拿建虜奸細,已經有了初步成果的喜訊。

細細詢問,知道東廠和錦衣衛的辦法之後,朱慈烺對主持此事的李晃不免高看了一眼。

李晃的方法並不複雜,既然知道建虜奸細都是最近兩三個月之內到達京師的,也知道第一批建虜奸細是走大同到京師的,於是雙管齊下,錦衣衛指揮室駱養性親自帶人到大同,他則是坐鎮京師,以詔獄走失了要犯,在全城展開了搜捕,命令最近三月到京的商人行腳全部都到順天府衙登記,但有不登記或者瞞報者,以包庇要犯論處,一時,錦衣衛和順天府衙役,包括五成兵馬司都派人上街,大肆宣傳,鼓勵民眾揭發舉報,每舉報一個,就有一兩銀子的賞錢。

同時,嚴厲查緝出城之人,凡出城之人,需有人做包,沒有作保之人,一律不許出城。

短時間之內,京師九門擁擠不堪,官員紛紛彈劾,但奏疏送到內閣卻是悄無聲息,因為內閣清楚知道,這不是捉拿要飯,而是查緝建虜奸細,這麼大的帽子下,縱使東廠錦衣衛有點過分,也是在可以容忍的範圍內。

經過二十天的盤查和登記,初到京師的外地人,有三四萬人之多,但想要在他們中間找出奸細,並不是容易的事,每一個被派到大明的奸細,都是受過訓練,熟知各地的風土人情,各有一套說辭,想要勘破他們,需要相當的手腕和智慧。

大明如果一一查證,到他們各自家鄉去查證,不說巨大的人力物力,也不說很多地方已經是十室九空,無法查證,只說時間就是一個大問題。

不過這並沒有難住李晃。

李晃的辦法很簡答,令這些人回答一分試卷即可,試卷上十個問題,都是關於各地風土人情的一些簡單知識。

如果確實那個地方,熟知地方人情的人,這些問題,自然難不住他們,但建虜奸細使用的是假身份,回答起來必然是有障礙這是很自然的推論,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李晃將那些只回答了七七八八,答案並不是太準確的人都放了回去,反倒是那些得了滿分的人,被他留下來繼續盤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