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太子殿下已到十里之外!”

“報~~已到五里!”

有探騎不斷回報。

很快,驛道上塵煙揚起,有馬隊出現。

吳三桂急忙將馬鞭扔給親兵,挺直了身軀,帶著身後的幾個副將參將,步行向前迎接。

馬蹄聲中,全身披甲,戰馬高大的武襄左衛從煙塵中奔出,先行的一百騎奔到吳三桂的面前,確定周圍沒有異常,於道路兩邊警惕,後面的三百騎再出現,最後兩邊一分,戴著幞頭,身穿大紅龍紋便服

的太子緩馬走了出來。

“臣寧遠團練總兵吳三桂(副將劉坤,郭雲龍等)參見殿下~~”

因為全身披甲,不能跪拜,吳三桂等人都行的是躬身抱拳禮。

馬上的太子微微笑:“都平身吧。”望一眼列陣遠處的關寧騎兵,點頭讚道:“長伯麾下的騎兵,不愧是我大明數一數二的精銳,比之在潮白河的時候,感覺更加雄健了。”

吳三桂字長伯。

太子喊吳三桂的字,而不是名字,這是一種極其親近的表現,更不用說太子提起潮白河,明顯就是透出了“戰友”的情義。

吳三桂大為感動,抱拳道:“殿下讚譽,臣愧不敢當。臣忝為寧遠團練總兵,授都督府同知,卻不能保寧遠平安,實在是慚愧。”

朱慈烺暗暗點頭,吳三桂長了一幅好皮囊,情商好,會說話,作戰也夠勇猛,又有吳家的底子,也怪不得年紀輕輕能夠成為領都督府同知的總兵了。

“走吧,帶我看看你寧遠騎兵的雄姿吧。”朱慈烺一甩馬韁。

“是。”吳三桂答應一聲,急忙在前引路,先是奔跑著回到自己坐騎身邊,翻身上馬,然後引著太子檢閱他帶來的騎兵。

太子檢閱,四個方陣的騎兵都翻身上馬,挺直了胸膛,佇列整齊,目光直視前方,當身穿大紅龍紋便服的太子在前方出現時,立刻高喊:“千歲,千千歲~~”

一連三次,一聲高過一聲。

朱慈烺緩馬而走,臉上帶著微笑,目光掃過方陣前列的每一個士兵雖然士兵們都微微低頭,不敢直視他,但他要讓每一個士兵都看到自己的臉,雖然一面之緣並不足以讓這些“家丁”效忠於朝廷,但卻足可以振奮軍心。

“太子,這麼年輕……”

雖然今日前來迎接計程車兵,大部分人參加過潮白河之戰,但近距離見過太子殿下的人卻不多,但看到微微而笑,但卻自有一番威嚴的年輕太子,眾軍心中都是嘆。

檢閱完畢,朱慈烺在眾軍的護衛下,往寧遠進發。為顯恩寵,他特意將吳三桂留在身邊,一路走,一路聊,從寧遠的兵事,屯田,軍政,一直到糧餉甲冑火器,朱慈烺一一瞭解,而吳三桂也對答如流。只從這一點來說,吳三桂就比馬科強的多,馬科對糧餉甲冑還算是瞭解,但說到屯田和軍政,就開始支支吾吾,有點答不上來了。

就大明現在的總兵來說,吳三桂雖然剛剛三十歲,但帶兵理事的能力卻是第一流的。

黃昏,一座巍峨的大城出現在前方,正是寧遠城。

寧遠最初建城乃是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為寧遠衛城,遼東戰事興起之後,因為明軍的節節敗退,原本並非前線的寧遠被推到了第一線。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率領10萬大軍直逼寧遠,試圖一鼓作氣,拿下寧遠。

但那時的寧遠城已經不是宣德年的小城了,在孫承宗的主持和支援下,朝廷投入大量人力和錢糧,將寧遠擴建成了一座磚石結構為主,分內外兩城,四角高築炮臺,突出於城角,上面架設有紅夷大炮,守城設施齊備的一座堅固要塞。

最終,努爾哈赤的十萬大軍在寧遠城下鎩羽而歸。

這是建虜興起,一路狂飆勝利,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五年時間就席捲了整個遼東之後的第一場失敗,也是大明在遼東的第一場勝利,雖然後世有很多人懷疑此戰的水分,但寧遠大捷的意義不在於殺傷了多少敵軍,也不在於努爾哈赤是否被紅夷大炮擊中?而是在於他鼓舞了遼東軍民計程車氣,令大家知道,建虜並非不可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