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大沽口(第2/2頁)
章節報錯
一眼掃過水師眾將,太子目光最後落到了那幾個高鼻深目的紅毛人的臉上。
在一眾黃面板,黑眼睛的大明將士中,這幾個人非常的顯眼。
朱慈烺微微點一下頭,翻身下馬,從兵部文官,副將陳兆蘭,施琅,一一慰問,最後來到幾個紅毛教官面前,簡單的問了兩句,幾個紅毛人都不通漢語,需要有翻譯才能同他交流。
聽完他們的自我介紹和資歷,和東印度送來的資料基本相符,都是有相當經驗和戰績的老水兵之後,朱慈烺微微點頭。
幾個紅毛教官卻都是驚訝,他們沒有想到,大明皇太子居然這麼年輕,還只是一個少年,但說話行事卻是如此的穩重成熟,問的幾個問題,都切到了水軍的重點,比之大明一般水師兩隊對“三桅戰船”的陌生,大明太子好像知道很多啊。
“湯神父說的沒有錯,明國王子是一個墨提斯啊。”
幾個紅毛教官小聲嘀咕。
墨提斯,古希臘神話裡的智慧之神。
雖然已經是夕陽,時間有點晚了,但朱慈烺執意要到港口看船,於是眾人簇擁著他往港口而去。
大沽口是中國明、清海防要塞。位於天津東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處,西北距北京約170公里,東瀕渤海,西鄰海河平原,隔河與塘沽相望。“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有京津門戶、海陸咽喉之稱。大明永樂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後,在天津築城設衛,於大沽海口築墩設炮,防禦海上的敵人,嘉靖朝世宗皇帝時,倭寇猖獗,朝廷遂在大沽口設立海防營,加強防禦,其後遼東事起,天津作為京師的海上門戶,一直為朝廷所重視。
作為一個穿越者,朱慈烺對大沽口最熟悉的,並不是明朝,而是清末的歷史。1840之後的五十年間,大沽口一共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的中西海戰,雖然有關天培之類的名將,並面向大海,修建了十幾處的炮臺,從國外重金購炮,清軍士兵也不可謂不英勇,但卻始終無法抵擋洋人的船堅炮利,關健原因就是大清海軍薄弱,沒有強大的海軍在一線,岸上的炮臺修的再是堅固,也是無用。
夕陽西下,海風微鹹。
遠遠地就望見大沽口港口碼頭邊停著一艘明顯比周圍船隻更高、更大的戰船,離近了就更是看的清楚長達二十丈,寬三丈,艦首和艦尾都挑的很高很尖,像是前插的尖刺,因為此時是停在港口中,所以沒有升帆,也就看不到那標誌的巨大三帆,兩側側舷都有上下兩排、每排十二個炮位,等於一側就有二十四門,整船一共四十八門,船首和艦尾還各有一門更大的主炮,也就是現在大明倚仗為神器的巨型紅夷大炮。
一眼看過,朱慈烺心中非常滿意三桅戰船和他在歷史資料裡見過的樣子,差不了多少,尤其是艦首艦尾的那兩門紅夷大炮,感覺比湯若望在京師鎮虜廠仿造的巨型紅夷的口徑還要大。
這樣的戰艦,正是大明現在所需要的。
一艘戰艦,四十八門小炮,兩門重型紅夷大炮,一旦開火,必然是驚天動地,說是一個移動的火藥庫,一點都不誇張。
三桅戰船旁邊,還有四艘小一點的歐式戰船,也就是快速巡防船
,就朱慈烺的記憶,西英海戰中,英國正是憑藉大量快速巡防船,最後壓過西班牙,取得了海戰的勝利,就如航空母艦身邊的驅逐艦,快速巡防船是必不可少的,有它們的存在,能更好的保護主力戰艦,令敵人無法近身。
太子滿意,而跟隨太子到大沽口的參謀司的眾位參謀卻都是驚訝,雖然他們事先就有想象,對三桅戰船的資料和資料,也有一定的瞭解,但是真站到了三桅戰船的面前,見到三桅戰船的龐大船體,他們還是有點被震撼了,情知以朝廷現有的水師戰船,是萬不能和三桅戰船相比的。
照後世的演算法,眼前這艘三桅戰船的排水量將近六百噸,而天津水師福船隻有四百料,折算成排水量也就是幾十噸,十艘也抵不上一艘。
夜晚,朱慈烺就住在海防軍營。
雖然有所預料,但海防軍營的破壞,還是讓他有點黯然大明朝廷太缺錢了,到處都需要修建,但朝廷偏偏拿不出,連海防第一線都是如此。營房如此,士兵們的裝備和待遇就更是寒磣了,因為太子到來,海防營少有的吃了一頓肉,全營上下都是歡呼,但朱慈烺心中卻是嘆。
晚飯之後,朱慈烺招水師副將陳兆蘭來見。
陳兆蘭有點吃驚,想不到太子會單獨召見自己,急忙整冠來見。
從接到兵部的任命到赴任,陳兆蘭一共只用了三天時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於忽然出現的“天津水師副將”的任命,陳兆蘭又驚又喜,他想不到自己在暮年,居然還能再披掛甲冑,登上戰船,再為水師的統領,重新為朝廷效力。
不過陳兆蘭已經不是當初的莽撞人了,多年為將,經歷風雨,他膽子越發的小了,雖然不知道是哪位大人在兵部為自己說了話,但他卻知道,如果自己出了問題,做了錯事,那位老大人未必會保自己。
因此從到任之時起,他就小心謹慎,他知道自己離開水師太久,有些東西可能已經生疏了,尤其這一次,他帶領的不只是傳統的大明水軍,還會有紅毛人的“巨船”加入,因此到任之後,他沒有什麼大動作,每天裡到處走走看看,想要先了解天津水師的情況,然後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天津水師殘破的船隻和孱弱的水兵,令他擔心,而施琅從京營帶來的三百精兵,卻讓他眼睛一亮,仔細一問,才知道是奉太子殿下的命令,施琅特意從京營挑選出來的精兵。
太子對天津水師這般重視,不但派了施琅這種出身泉州水師,年輕英武的將領,而且還直接從京營撥兵,而今日,當太子夜晚召見,施琅跟在身邊,對太子的用意,飽經風雨的陳兆蘭隱隱然已經猜到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