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如何化解(第1/2頁)
章節報錯
瀋陽的談判陷入僵局之時,千里之外的大明京師,朱慈烺正在接見東印度公司的兩個代表。
自從朝廷和東印度公司談判,從東印度公司的是租借兩艘大型三桅戰艦和八艘小艦,大明預付了一部分的定金,同時准許東印度公司的商船,短時間之內在天津靠岸之後,大明和東印度公司的關係,漸漸親密了起來,今日,隨兩個東印度公司的代表一起到京師的,還有六大船的糧米。
大明和東印度公司談判,除了戰艦,還和東印度公司簽訂了購買糧米的協議,東印度公司從印度,安南(越南),乃至呂宋(菲律賓)採購大米玉米,運至天津,大明用絲綢瓷器和茶葉進行交易,雖然這筆買賣算下來,東印度公司幾乎很難獲利,但因為大明為他們開了口子,準他們在廣東(廣州)直接交易,這麼算起來,東印度還是有一定獲利的,更不用說,和大明這麼一個龐大國家通商,從長遠看,對東印度公司絕對是重大的利好,這也是東印度公司會忍痛將戰艦租借給大明的原因。
算上去年的兩次,這已經是東印度公司第三次大規模的向大明運糧了。
在兩個代表和六艘糧米之後,再有三五天的時間,第一艘三桅戰艦和四艘小艦就會抵達天津。
兩個代表是前導,一來是向大明交付糧米,請大明為接艦做好準備,二來也是向大明朝廷反應一些情況。
聽完兩個代表所說,朱慈烺愉快的心情,漸漸有點沉重起來。
東印度公司運來了糧米,第一艘三桅戰艦也在途中,不日就可到達,這都是喜訊,但隨著喜訊到達的,還有一個非常不好的訊息。
一個月前,東印度公司的一艘商船在大明外海遭到海盜襲擊,如果不是船員奮勇抵抗,用鳥銃進行還擊,加上海風驟起,折斷了海盜船的桅杆,說不定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就被血洗了。
事後,東印度公司一口咬定,事件乃是大明福建總兵鄭芝龍所為雖然海盜最後逃竄了,東印度公司並沒有找到確實的證據,但他們仍然堅定的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假扮海盜的,就是鄭芝龍的人。
對東印度公司的判斷,朱慈烺是相信的。
自從朝廷和東印度公司談判,給東印度公司開了一個小口子,允他們的商船在天津和廣州靠岸之後,各方都是得益者,唯有鄭芝龍的利益受到了損害。過去,東印度公司沒有辦法和大明直接通商,所有的商業活動,不管是購買瓷器絲綢茶葉,還是向大明傾銷香料,都需要透過鄭芝龍,鄭芝龍空手套白狼,左手轉右手,每年不知道要賺多少銀子,但自從東印度公司和大明朝廷達成協議,有了一部分的通商權之後,商業活動自然就不必再經過鄭芝龍之手了,鄭芝龍平白少了利益,自然不會願意,以他海盜出身的脾氣,派人假扮海盜,洗劫東印度公司的商船,給東印度公司一點顏色看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鄭芝龍……雖然有京師覲見,朝廷加官進爵的安撫,但面對自身利益受損,他還是有點坐不住。
—————————最近訂閱下降的厲害,不得不重啟防盜版,寫作不易,謀生更不易,箇中不便,望大家諒解,正式內容請十五分鐘後重新整理,如果是半夜,請凌晨重新整理,對造成的不便,再次表示深深的歉意。
太子處置劉澤清,未修改版。
王永吉額頭有汗:“回殿下,他二人都在,不過是不是回到官署再問訊他們?大街之上,不宜久留啊殿下。”
“張勝,姚文昌!”
朱慈烺立刻叫出兩位指揮使對質。
兩人都是滿頭大汗,跪在太子面前如同是洗澡。
“聽好了,本宮只問一次,但有一字虛言,必嚴懲不貸。李青山冒功,究竟怎麼回事?”朱慈烺俯視他們,冷冷問。
張勝,姚文昌雖然是劉澤清的死黨,但在帶天出征的太子面前,卻也不敢撒謊,不然就是“欺君”之罪,何況當日知道真相的人極多,他們不說,自有他人會說,於是兩人不敢隱瞞,一五一十的將當日真相說了出來。當日,李澤清帶兵圍攻梁山,不想卻走了李青山,劉澤清覺得沒有面子,於是勾結軍中將領,將李浩然生擒李青山的功勞掠為己功。
不過張勝和姚文昌卻竭力撇清跟李浩然之死的關係。
當兩人自白時,同樣跪在地上的劉澤清面無死灰,他知道,自己今日肯定是逃不過了。這個總兵,肯定是丟了,幸好李浩然之死他做的漂亮,只要他咬死不承認,太子找不到證據,最多就是罷職,等過了這個風口,他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一匹快馬疾馳而來,到了太子身邊小聲而報,卻是中軍官佟定方。
原來精武營兩個把總隊已經悄無聲音將劉澤清的五百親兵堵在了城門口不遠處的一片空地上。如果劉澤清的親兵隊膽敢作亂,立刻就可以絞殺。
一切安排妥當,朱慈烺冷冷看向劉澤清。
“劉澤清,你知罪麼?”
事到如今,劉澤清不能不認了,他一咬牙,重重叩首:“臣一時豬油蒙了心,搶了李浩然的功勞,臣有罪,臣該死。但臣絕沒有派人殺害李浩然!”
都見到棺材板了,居然還嘴硬,朱慈烺心中冷笑,聲音冷冷道:“劉澤清虛報戰功,欺騙朝廷,著立刻拿下,押入軍中候審!”
聽到此,劉澤清大吃一驚:“殿下,臣是陛下任命的總兵,你不能這樣對臣啊……”
他以為就是降職,最多就是撤職,想不到太子居然要將他拿下。
武襄左衛早已經一擁而上,將他打翻在地,剝去甲冑,結結實實的捆了起來。
跟在劉澤清身邊的副將鄭隆芳見事不妙,想要悄悄溜走,也被武襄左衛按倒在地捆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