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重重防禦(第2/2頁)
章節報錯
但防虜是大事,如果真能將建虜擋在長城之外,縱使是含齒吞血,大明也得咬牙堅持下來今日議事,不是朝議,不在文華殿,而是在乾清宮,參與的只有當朝的十幾個重臣,沒有言官的參合,每一個人說話都是謹慎。這也是李邦華明知道長城耗費人力物力,但卻沒有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原因,現在有太子領頭,而太子的話,句句也都說到他心裡,於是他按捺不住,第一個站出來支援。
御座上的崇禎帝皺著眉頭,不置可否。
見太子反對,提出次議的兵部侍郎張鳳翔略有惶恐,向朱慈烺行禮:“殿下所說,臣亦是贊同,只是密雲長城如果不修繕加固,要想成功守衛,非得如去年一樣,京營將士全部開拔到墻子嶺古北口,據關死守。建虜去年入塞吃了沒有火器的虧,下次如果再入塞,一定會攜帶更多的火器,到時如果關口不堅固,抵擋不住炮火,即便是精武營,怕也是難以守禦,一旦密雲長城被突破,建虜兵峰就會直抵京師城下。因此,密雲長城,非修不可啊。”
聽到此,有贊同的朝臣微微點頭。
朱慈烺也點頭,肅然道:“少司馬所提並無不當,只是要想將密雲長城修成銅牆鐵壁,非一日之功,所耗錢糧,也不是朝廷能夠支撐的,最重要,就算是將密雲長城修成了銅牆鐵壁,但其他地方漏洞百出,怕也是難以阻擋建虜的入塞,另外,我大明現在內憂外患,錢糧得用在刀刃上,一厘一錢也不能浪費。因此學生才以為,花費巨銀修繕密雲長城未必是上策。”
張鳳翔臉色一喜,隨即又是一疑,試探的問道:“殿下此說,莫非是有上策了?”
張鳳翔是老官吏,在兵部多年,為了長城防禦,他絞盡腦汁,想了無盡的對策,最後依然認為,固守薊州防線,修繕密雲長城是應對建虜入塞的最佳辦法,即便明知道修繕長城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朝廷怕是承擔不起,但他卻也想不出其他更好的辦法,聽太子殿下話中的意思,好像是有其他良策,他忍不住一喜,但隨即又是疑太子殿下,真能想出其他的高招嗎?
朱慈烺搖頭:“不敢,只是有一個粗淺的想法,說出來和諸位先生共同探討。”
說到這,目光看向御座上的崇禎帝,拱手道:“父皇,兒臣以為,去年建虜入塞吃了大虧,以建虜上下和虜酋黃太吉的脾氣,今冬有五成的機會還會入塞,以血前恥。加之我大明關閉了邊貿,建虜和蒙古各部無法從我大明獲取糧米鹽巴藥材等一系列的必需物資,為活命,他們只能入塞,兩者加在一起,建虜今冬大舉入塞的可能性超過八成,其兵馬一定會比今年更多更猛,因此朝廷必須做最壞的打算。”
“何為最壞?”崇禎帝說話了,他在位十七年了,最怕聽到的兩字就是“最壞”。
朱慈烺微微提高聲調:“現在已經是二月中旬,就算朝廷有足夠的錢糧,下定決心大修密雲長城,但各地官府召集動員民夫,需要一定的時間,等到正式修建開始,怕已經是夏季了,但建虜秋後就會入塞,時間上是來不及的,因此,朝廷不能將所有的希望全部寄託在薊州防線和密雲長城的防守上,需在加強這兩地防守的同時,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線,那一來,縱使密雲長城有所差池,建虜破關入塞,我大明依然可以將他們阻擋住,令他們不能重演崇禎十二年,從古北口破關之後,順著運河一路南下,一直攻到濟南府,擄掠我大明百姓無數,魯王叔遇害的慘劇。”
“何為第二,第三道?”崇禎帝急切的問。
“以京師為核心,通州,三河,香河為臂膀,天津為飛翼,加強這四地的防務,將建虜阻擋在京畿地區。此為二道防線。”
“第三道呢?”崇禎帝問。
“以水陸要衝的河間府為核心,保定滄州為左右兩翼,山東為後援,兩府三州二十八縣,城城死守,其中河間府是重中之重,絕不能讓建虜跨過河間府,進入山東和南直隸,此乃是我大明防守的底線,也是死線,拼盡所有,也必須守住!如此,可保我大明無礙。”朱慈烺道。
聽到此,殿中群臣臉色都微微一變華夏王朝的防禦歷來講究的都是禦敵於境外,朝廷但是有錢,都要砸到長城和遼東,以免京畿震動,被建虜的兵鋒所指,太子現在倒好,言裡言外的意思,到是要將京師當長城用了,而太子要保衛的,居然是山東和南直隸!
另外,河間府(現滄州河間縣)距離京師五百里,照太子所說,難道是要將這五百里全部都變成戰場嗎?
太子會不會是太慎重了?
我大明去年已經打退了一次建虜的入塞,難道今年就不行嗎?太子不是要了兩個鹽場,說今年軍餉多出一百萬兩,要再招募三到四萬名勇士呢?有這麼多的將士,我大明難道還會重演崇禎十二年的悲劇,被建虜入塞殺到山東嗎?
不止群臣,吳甡也是這麼想的,也因此,他對太子的計劃有所疑慮,一直默默不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