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黃太吉應對(第2/2頁)
章節報錯
因為不管怎麼應對,此事的影響都已經形成了,明太子已經達成了一部分的目地,大清要想扳回一程,需要更深的謀劃和努力。
又想起明太子撫軍京營,在朝堂獻策,干預朝政,在開封一舉擊潰李自成的流賊大軍,種種手腕和謀略,都是大手筆大戰略,令黃太吉對這個素未謀面的少年從心底裡升起了巨大的忌憚不同於大臣督撫做事束手束腳,有志難伸,明太子一旦繼位,一定能在明國掀起大變,到時形勢很有可能就會逆轉……
黃太吉自己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當初若不是他,而是其他兄弟繼位,大清絕難有現在的成就。從明國少年太子的風格和手腕看,其心機和權謀怕不在自己之下,所以他必須鄭重對待,他絕不能讓明國從目前的困境中擺脫出來,那樣一來,迎接他女真一族的絕對不會是什麼好結果。
祖澤潤的聲音在殿中迴響,他把經歷過的,能想起的,和明太子共處的經過,一五一十的全部稟告,完畢之後,以頭觸地,等黃太吉的旨意。
殿堂中靜極了。
黃太吉久久沒有說話,他還沉浸在對明太子的擔心之中。
黃太吉不說話,祖澤潤自也不敢動,額頭上的汗水涔涔而下——他是敗軍之將,被明國俘虜放回,以建虜軍法的嚴厲,最輕也是貶為庶民,重一點,斬首,家人罰沒為奴也是可能的
而如何懲處,全在黃太吉的一念之間。
終於,黃太吉抬頭望向祖澤潤,目光沉思——如果祖澤潤只是一人,如果沒有背後的祖家和漢軍旗將領,黃太吉對祖澤潤絕不會客氣,以祭那些陣亡的大清將士,但為了安撫漢軍旗,尤其是祖家將領,他不得不忍下怒氣,
“貶為庶民,閉門思過吧。”黃太吉緩緩道。
“謝皇上不殺之恩,謝皇上。”
祖澤潤如釋重負,對黃太吉連連叩首,等黃太吉擺手,他才敢站起來,低頭,小心翼翼的反步向後,一直到了殿門口,方才轉過身,正常的邁步離開。
殿門口,一個穿著黃馬褂的帶刀侍衛衝旁邊的兩個青衣侍衛使一個眼色,兩人明白,立刻悄無聲息的跟了上去——雖然黃太吉沒有重懲,也准許祖澤潤回家,但並不表示祖澤潤可以亂跑,如果祖澤潤有所違背,等待他的必然是嚴厲的處罰。
殿中,黃太吉臉色陰沉。
前方的軍情令他憂急,而聽完祖澤潤的講述,他憂心的卻不再是整個入塞的戰局,而是明國太子這個人……少年英傑,未來明國的皇帝,這樣的人必須早做處置,不然必成為大清的心腹之患。
第二日,黃太吉招睿親王多爾袞,武英郡王阿濟格,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等一眾建虜親貴和各旗的理政大臣,連同范文程祖可法等幾個漢臣智囊,在大政殿議事,其間再將祖澤潤招上殿中,令他將潮白河和墻子嶺兩戰的經過連同和明國太子見面談話的過程,再講述了一遍。
因為訊息已經傳來,眾人都已經知道了阿巴泰偏師全軍覆沒的訊息,所以一個個都是臉色凝重,已經十幾年了,他們的記憶和經過,都是由連續不停的勝利而組成,大清在和明國的戰爭中,雖然會有一些小失利,比如松錦之戰的初期,明國九邊精銳初到松錦時,士氣旺盛,清兵出師不利,連續打了幾次小敗仗,後來黃太吉親率援兵從瀋陽馳援,才扭轉了局面,並最終取得了松錦之戰的大勝。
但現在,多羅貝勒,同樣是太子努爾哈赤兒子的阿巴泰竟然在明國全軍覆沒,而本人也被明國俘虜,這實在是前所未有的恥辱啊。在祖澤潤講述中,武英郡王阿濟格按捺不住急脾氣,跳起來痛罵,說老七阿巴泰就是一個蠢貨,根本不會帶兵。
殿中人聽了臉色都不太好看。
阿巴泰是黃太吉任命的,阿濟格的話,隱隱有指責黃太吉之意,但阿濟格的弟弟,作為大軍主帥的多鐸也止步於玉田城下,情況並沒有太好,阿濟格在罵阿巴泰的同時,等於也把自己弟弟也罵了,因此連多爾袞都禁不住的皺了一下眉頭。
今日議事,原本禮親王代善也應該參加,但代善的七子滿達海連同兩千多正紅旗的精銳剛剛戰死在潮白河,消失傳來,代善立刻就病倒了,四年前,代善的長子嶽託和三子薩哈璘、六子瑪佔先後病死,代善就已經受了很大的打擊,今日被他賦予厚望、未來準備承襲的七子滿達海戰死在潮白河,等於是雪上加霜,甚至是致命一擊,代善的身體近幾年本來就已經不怎麼好了,這一下立刻就承受不住了。
因此,代善今日並沒有到場。
如果他在,他必然會出言緩和,為阿濟格打圓場。
代善不在,另一個有資格有身份打圓場的就是鄭親王濟爾哈朗,但濟爾哈朗本就不是善於言詞的人,加上性子拘謹,不輕易發表意見,所以明知道阿濟格說話有所不妥,他也假裝不知,只低頭默默。
豪格是黃太吉的長子,對阿濟格的話很是不滿,但阿濟格是他的叔叔,他也不好跳出來公開指責,只能冷笑著瞪了阿濟格一眼。
黃太吉並不為意,對阿濟格的性子他很是瞭解,知道阿濟格只是信口直言,並非是在針對他,於是令祖澤潤退下,問眾臣對入塞戰事的看法,另外更重要的是,明太子聰睿有謀略,且現在已經帶兵,未來我大清又如何面對?在座諸臣,你們有沒有高明的想法?
最先起身應對的是漢臣范文程,范文程先請罪,他負責對明國的情搜,但明國堅壁清野,提前二十天撤離了邊境的守軍和百姓,作為建虜情報首領的他卻毫無所知,沒有給予多鐸應有的預警和支援,算起來已經是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