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蘇州抗稅(下)(第2/3頁)
章節報錯
“凡是和你一起鬧事之人,都捉!”百總冷冷。
“我的幾個好友還在屋中酣睡,可否請他們酒醒了,再行捉拿呢?”金聖嘆望著百總,一臉請求。
百總一時無語,想不到罪到臨頭,金聖嘆竟還能提這種要求。
軍士也是用怪異的眼神望著金聖嘆。
“帶走!”
百總不合他囉嗦。
金聖嘆嘆息一聲:“終究是壞了這一場的大夢。”
說完,昂然走了出去。
……
一夜之間,風雲變幻,南京京營的兩千精武營以急行軍的速度趕到吳縣,迅速控制縣城,有陛下的旨意,李晃的情報和暗中指揮,精武營兵馬的相助,蘇州知府丁允元,吳縣縣令任維初兩人的腰桿立刻就直挺了起來,強硬施展,雷厲風行,短短一夜就拿下了金聖嘆等一干鬧事的狂生,以及一些在背後支援慫恿他們計程車紳和不作為的官員。
天亮之後,吳縣百姓忽然發現,原本喧囂如潮的街頭,竟然一下變的冷冷清清,街上再沒有抗議呼喊的生員秀才,只有一隊隊甲冑明亮的軍士在城中巡查,街口更設定有哨卡,嚴禁通行。
而在吳縣之外,蘇州乃至整個南直隸地區,都出現了軍隊的影子,錦衣衛四出,各地也都在持續的抓人。
原本江南士紳各地竄連,想要反對朝廷新政的氣焰,頓時就被壓了下去。
但局勢並沒有安穩,或者說,江南士紳仍然沒有放棄和屈服,他們蠢蠢欲動,仍然在伺機反撲,吳縣之變的影響,仍然有擴大和波及的可能。
……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吳縣之變事發之後,江南士紳官員的奏疏雪片一般的飛向了京師,大部分都是為金聖嘆等人求情、甚至是鳴冤的,更有官員上疏直指吳縣知縣任維初為政缺失,手段粗暴,致使地方不安,百姓不寧,金聖嘆等人不過是出於義憤,方才聚眾哭廟,且“哭廟”乃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並無反對新政之意,請陛下從輕發落。
已經致仕的袁繼鹹上疏朝廷,稱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一事,古所未聞,讀書人顏面無存,斯文掃地,實乃當世第一荒唐事,朝廷強力施為,地方官員施政不當,金聖嘆等人反對,也是情有可原,朝廷若是嚴厲懲罰金聖嘆,不但損害大明養士兩百多年之德政,亦會失去天下人心。
最後,袁繼鹹更是苦口婆心的哀求,求隆武陛下暫緩施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不然天下必然動盪。
不止江南,京師官員也紛紛上疏為金聖嘆等人求情。
一時。營救金聖嘆,竟然是成了天下官紳共同努力的一件事。
但有一人例外,那就是內閣錢謙益,面對金聖嘆一案,一來是避嫌,二來也似乎是在表明某種態度。
……
乾清宮。
面對如山如海的為金聖嘆求情的奏疏,隆武帝朱慈烺臉色凝重。
作為一個穿越者,曾經熟讀金聖嘆點評的《水滸》,對金聖嘆的才學,朱慈烺是深為佩服和欣賞的,但作為皇帝,作為帝國的決策者,在面對“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麼重大的國策推行關鍵,他對金聖嘆,卻不敢有任何的憐憫。
如果金聖嘆是主事者,必殺,如果不是,或可高抬貴手。
而從李晃的調查和審訊看,金聖嘆為人孤高,率性而為,個人主義,以才子自居,狂放不羈,但就心思來說,其實單純的很,這一次就是出於義憤,上了幾個士紳的當,被人戴了幾頂高帽子,叫了幾聲金先生,流了幾滴眼淚,就不知道天高地厚,路見不平一聲吼了。
論起來,倒也符合金聖嘆喜歡《水滸》的性子。
因為就家中田畝來說,金聖嘆只有薄田幾十畝,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對他的利益損害極其微小。
一句話,金聖嘆被人利用,當槍使了,雖然他是名義上的領導,但其實的組織者卻是蘇州最有名的兩個士紳家族,一個翁家,一個吳家,正是這兩家人動用在一切,興風作浪,在背後唆使,鼓動,吳縣哭廟才會鬧出這麼大的動靜,以致於幾乎席捲整個蘇州和南直隸。
李晃到達蘇州的當天,就圍了翁家和吳家,緝捕了兩家的主事者,隨後簡單審訊,沒有動用大刑,只錦衣衛的大名和冷森森的刑具就嚇得兩家主事者屁滾尿流,竹筒倒豆子一般的說出了所有。
“翁家和吳家,抄沒全部家產,幾個主謀,一律斬首,其家人流放青海!”
“通風報信,和他們狼狽為奸的官員,亦抄沒全部家產,褫奪功名,流放青海!”
“金聖嘆等狂生,不讀書,讀亂書,褫奪功名,流放東北,終身不得入關!”
“不作為的官員,一律革職!”
等到刑部送來更多的案卷,大理寺稽核無誤之後,朱慈烺作出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