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聽經略令!”

眾將轟然抱拳。

“周總鎮。”高鬥樞看向周遇吉。

周遇吉出列抱拳:“末將在。”

“就由你領兵救援朝鮮,你率本部騎兵和連同佟參將的七百騎,再從徐參將的步兵第三鎮中撥五千人給你,由徐參將親自帶領,連同鄭提督的水師,一同前往朝鮮!”

“遵令!”周遇吉高聲。

鄭森、徐文樸和佟定方亦出列領命。

“兩名朝鮮使者與你們同行,為大軍的嚮導。朝鮮做戰,不同於遼南,一定要穩紮穩打,小心謹慎。你部為先鋒,等到明年開春,如果建虜還不退,本經略會親率大軍支援!”高鬥樞道。

“末將謹記。”周遇吉道。

“其他人,隨本經略繼續駐守遼南,因應兵馬的變化,作出以下調整……”

周遇吉帶兵離開,而且是帶走了差不多一半的主力,金州旅順的防務自然是要調整,於是原本駐守北嶺的閻應元回到金州,主持城中防務,北嶺交由千總趙良棟鎮守,北門和東門的防線,自然也要收縮,東門由副將譚震把守,原本不被當主力使用的許天龐部也擔起重任,由高鬥樞親自指揮,為全軍總救援。

……

一切安排妥當。眾將都去準備。原本停泊在金州灣裡的明軍戰艦忙碌了起來,紛紛靠岸,裝載各種軍需物資,將騎兵戰馬、步兵火藥源源不斷的送上船去。

入夜之後,金州灣也依然是燈火通明,小船往來運送不停。

東門外的山嶺間,兩個黑影隱蔽在暗夜和松枝之間,正鬼鬼祟祟地觀望,確定無誤之後,迅速摸爬離去。

……

兩日後,載著遼南救兵的幾十艘大船,離開金州灣,帆檣如雲,往朝鮮而去。

“朝鮮可救一定要救,如果不可救,也千萬不可強求。”

臨行前,高鬥樞小聲叮囑周遇吉。

周遇吉點頭表示明白。

高鬥樞又看鄭森,臉色肅然:“鄭提督,大軍成敗就靠你了,切記不可強求,仁川能登則登,不能登可選其他地點!”

“末將明白。”

……

朝鮮。

就在大明援兵上船出發,往朝鮮救援而來之時,朝鮮正在經歷一場,從崇禎十年以後,又一次的大浩劫,李倧是一個嘴上的巨人,實際的侏儒,雖然他下定決心,這一次要擺脫建虜的暴虐,重歸大明的仁德。但實際情況,卻遠遠不及他所料。

為表決心,李倧效仿三國孫權,手提長劍,斬斷案角,以誓絕不向建虜屈服的心志,哪怕建虜殺了他的世子,他也絕不迴旋,所有親清派的官員,在一夜之間,全部被他罷黜囚禁,原本被壓制的親明派官員,全面起復,掌握朝鮮各處的關鍵衙門,同時緊急修繕漢陽城防,準備迎接建虜可能的攻擊。

原來,自從屈膝投降建虜,將世子送到瀋陽為人質之外,建虜黃太吉還下令,朝鮮不得修繕國都城防,為的就是防止朝鮮生出異心,憑藉漢陽抵抗。

這些年,雖然沈器遠等人偷偷摸摸地修了一點,但經不起大戰。整個漢陽的城防極其薄弱。

只是,不等這些親明派官員真正上任,熟悉權力,加固漢陽守備,沈器遠就得到了軍情司的密報,知道建虜大軍已經殺到了鴨綠江,於是急忙稟報李倧。

最初,李倧是不信的,他不信建虜來的這麼快。

但事實和他所想的相反,只用了十一天的時間,多鐸就興師問罪,旋風一般的殺到了漢陽。

李倧目瞪口呆,他知道,訊息提前就洩露了,所以建虜才會來的這麼快,不給他太多的準備時間。

李倧慌忙下令朝鮮各地的兵馬,速速勤王救駕。

但一切就如崇禎十年,丙子胡亂的重演,朝鮮各處兵馬,要不被擊潰,要不嚇的龜縮城中,不敢救援,十一天的時間,從鴨綠江一路殺到漢陽城下,多鐸的兵馬幾乎是摧枯拉朽,切瓜砍菜,如入無人之境。

至於多鐸究竟率領多少兵馬?各處探報不一,有人說一萬,有人說三萬,有人說不過幾千人,但不管建虜有多少兵馬,朝鮮上下已經被建虜殺怕,無人敢出城迎戰,所以,建虜究竟有多少人,也就是一個無從知曉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