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過的話,提醒了劉芳亮,也提醒了高桂英,高桂英看向李巖:“不錯李巖,額等不過一支孤軍,朝廷收不收額們,也不礙大局,照官府的脾性,恨不得額們都死在塞外才好呢,怎麼會忽然赦免?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條件?”

眾人目光齊刷刷地看著李巖,目光又期盼,更有懷疑。

眾人的注視之中,李巖拱手:“虎將軍多慮了,陛下赦免闖營,絕對沒有什麼條件和用意,他曾說,民亂之起,朝廷亦有過錯,現在民亂平息,天下漸漸安寧,他不忍見大明子民,流落塞外,因此才會特赦闖營。”

李過還是懷疑。

李巖臉色忽然變的憂慮:“不過虎將軍也並沒有完全猜錯,李巖這一次到塞外來,確也肩負一個重大任務……如果闖營願意,可以配合朝廷,如果不願意,也不礙赦免。”

“什麼任務?”李過追問。

李巖沉默。

高桂英明白了,手一抬:“虎兒,彥明,光山,雙喜留下,其他人,都出去吧。屋外警戒,沒有額的命令,任何人也不得靠近。”

“是。”

於是,其他人都退出,只剩下高桂英所點之人,連同李巖留在房間裡。

李巖這才抬起頭,拱手:“夫人,你可知道,這白城子過去叫統萬城,乃是南北朝赫連勃勃所建,西北走兩百餘里,就是被沃爾都司蒙古所佔據的東套?”

高桂英點頭。

“自崇禎二年以來,大明天災不斷,陝西難以養民,百姓們紛紛逃荒,往河南四川而去,但卻只有極少人的知道,從延綏出關,三百里不到的地方,有一個地方土地肥沃,有黃河水環繞,極適合種植,那就是東套。”

“但可惜的是,東套一直為沃爾都司蒙古人所佔據。”

“也因為佔據了東套,沃爾都司才能力量侵擾我大明的邊境。”

“如今沃爾都司正在猛攻寧夏,三邊震動,雖然三邊總督孫傳庭練兵有方,擊退蒙古人不成問題,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除非是將沃爾都司蒙古徹底的從河套草原上驅逐,否則他們歲歲年年,如草原上的野草一樣,燒不盡,春又生,日復一年的攪擾於我,我大明終究是不得一日安寧。”

“河套肥沃,不但有水草豐美的草原,更有黃河水的灌溉,可耕可牧,素有‘塞北江南’之稱。古人有云,‘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如果朝廷能夠收復全部的河套,不但可平三邊的邊患,而且還可以頤養陝西的窮民。是為利在當下、功在千秋的大策略啊,誰做成了,誰就是我漢家千年的英雄!”

“因此,陛下在京師,除了思謀收復遼東之策,對於河套,也時時都在關注。”

李過劉芳亮都聽的仔細,從李巖開口就知道,隆武所圖不小啊,居然是想要收復河套!

“歷朝歷代,無論漢唐還是現在,都想要掃平草原,解除邊患,漢唐時,憑藉強大而精銳的騎兵,千里突襲,擊潰、驅逐了匈奴突厥,恢復了邊關的寧靜。可惜現在的大明朝廷沒有足夠的騎兵,短期之內,要想解決邊患,只能另想其他的辦法。”

“那日離開京師,和陛下辭行時,我向陛下獻了一策,叫,拋磚引玉。”

“河套為什麼難以收復?並非沃爾都司蒙古兵多,而是因為沃爾都司蒙古人以小部落的形式散佈在榆林長城以北至陰山以南的方圓數百里範圍之內,但是朝廷大軍殺到,他們就會聞風遠遁,但朝廷大軍退去,他們就又捲土重來,週而復始,令朝廷疲憊不堪,最終放棄收復河套。”

“何謂拋磚引玉?就是用小股人馬吸引沃爾都司蒙古主力的注意,待其大舉攻擊,主力彙集,兵馬疲憊之時,我軍四面圍之,一戰破之,然後再派幾十上百支小股騎兵深入後方,將其老弱婦孺一股掃蕩,如此,就可一戰收復河套,再徐徐修牆建堡,移民實邊,最終將河套收入懷中!”

“但蒙古人並不是傻子,拋磚引玉要想成功,並不容易,除了有合適的地點,也需要有適合的人馬,這也是三邊總督孫傳庭可以擊退沃爾都司蒙古,但想要將他們四面包圍,卻並不容易的原因。”李巖道。

聽到此,李過明白了。

不但李過明白,高桂英劉芳亮劉體純也是明白了。

瞬間,幾人的臉色都凝重了起來。

很明顯,李巖的拋磚引玉,所謂的“磚”,指的就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