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章 牆子嶺告急(第1/2頁)
章節報錯
軍旗之下,眾多白甲兵的簇擁保護之中,一個全身白甲的建虜親貴指著吳三桂,哈哈大笑。
正是多鐸。
“吳三桂,快快下馬投降”
白甲兵和漢軍旗一齊大喊,將多鐸的命令傳了下去。
吳三桂卻不理會,拔出腰間長刀,沉著臉色大喝:“殺,殺出去!”
但身處重圍,想要殺出去談何容易?吳三桂他們往西面殺,西面堵截,南面殺,南面堵截,號角聲聲,喊殺連綿,弓箭鳥銃齊射更是密如急雨,加上還有事先就挖掘的壕溝和暗壑,連續阻擊和衝擊之下,關寧鐵騎不住的倒下。
眼見身邊的部下越來越少,周邊的喊殺聲卻是越來越重,吳三桂紅了眼珠子,嘶聲大吼:“殺,殺出去啊!”
這一刻,他隱約的想到了松山,當日,他們就是在撤退過程中,在高橋驛遇伏,暗夜裡,不知道有多少建虜從向他們施放鳥銃,急射弓箭,即便最先逃跑的大同兵為他們開路,但他關寧鐵騎仍然遭受了重大的損失,落馬無數,以至於其後兩年裡都沒有能恢復元氣。歷史上,甲申之變,崇禎帝殉國之後,關寧鐵騎在一片石被李自成壓著打,也與此有很大的關係,今世沒有一片石,又在隆武陛下強力的糧餉和裝備挹注之下,關寧鐵騎的實力恢復的很快,幾乎快要達到過去的巔峰,吳三桂這一次出塞襲擊建虜糧道,心中是有相當把握的,但想不到卻中了建虜人的埋伏,現在身處危局,槍林彈雨之後,吳三桂不由自主的就想到了恐怖的高橋驛那可是葬身大同兵全部的精銳,寧遠兵也損失三分之一的所在,面對建虜的埋伏和暗夜裡的溝壑,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無數英勇的將士,毫無價值,不明不白的死在了暗箭和溝壑之中,難道這裡又是一個高橋驛,我吳三桂終究是逃不過這一劫嗎?
恐懼令吳三桂心中顫慄,但卻也驅使著他,令他爆發出了強大的鬥志,而面對混亂戰局的清晰頭腦,也幫助他準確判斷出了建虜包圍圈唯一的一個薄弱處,於是,吳三桂向西北一指,高聲大喊,並親自揮刀在前衝鋒。
在吳三桂的帶領下,關寧鐵騎發起了決死衝鋒,面對建虜蒙古聯軍的阻擊和撲面而來的槍林彈雨,他們不顧死傷,拼力向前,爆發出了強悍的戰力和誰也不能阻擋的勇猛,最後竟然硬生生地被他們殺出了一條血路。
等到衝出包圍圈,吳三桂回頭一看,身邊只百人不到了,將領只有吳國貴一人,作為前鋒的郭雲龍和山海關副總兵胡國柱還陷在包圍圈中,尚沒有出來呢,但此時此刻,吳三桂顧不上悲傷和多想,帶著這七八十人急急而逃。
聽到吳三桂跑了,多鐸暴跳如雷,令眾軍急追此戰兩大目標,一是殲滅明國最精銳的騎兵,關寧鐵騎的全部主力,第二,就是擒殺吳三桂,如果這兩個目標都能達成,那麼,明國在寧遠山海關防線的實力就受到極大削弱,大清再也不用擔心明國的騎兵在遼西有大動作了,日後不論是進攻遼西還是守衛錦州,大清都有完全的主動,更重要的是,全殲了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就等於是完全挫敗了隆武想要偷襲大清糧道企圖,這對大清在張家口和明國的對峙有極大的裨益,甚至有可能是勝負手。
因此,多爾袞才會將多鐸派駐在這裡。
現在眼見大功告成,但吳三桂卻逃脫,多鐸如何能忍?
隆隆隆隆。
草原追擊戰開始。
吳三桂向西北方向逃去,那裡不是長城,而是蒙古草原的方向,他們逃的越快,就離長城越遠。
“追啊追啊,絕不能走了吳三桂”
蒙古輕騎大呼,對吳三桂緊追不捨
烏克尓河。
看完於海送來的緊急軍報,隆武帝朱慈烺臉色凝重,心知自己和軍機處還是小看了多爾袞,對於糧道可能被襲擊之事,多爾袞顯然是早有準備和計劃,他張開了漁網,靜等吳三桂入網,可惜自己和軍機處都沒有能及時提醒吳三桂,以至於有今日之敗。
現在吳三桂兵敗,兩千六百名最精銳的關寧鐵騎怕是已經全軍覆沒,寧遠前線的守衛力量受到相當的削弱,同時的,因為主將吳三桂的下落不明,寧遠軍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混亂,短時間之內,必將面對建虜的極大壓迫。
最重要的是,在連續失敗之後,建虜終於是有了一場大勝,這足可以振奮建虜蒙古聯軍計程車氣,接下來,建虜伏擊吳三桂的兵馬有可能會西進,和多爾袞的主力匯合,如此,大明在得了土默特的三萬騎兵,繼而擊潰哈刺慎左翼,從而取得的絕對優勢,有可能會被削減。
“傳陳奇瑜,高鬥樞,劉永祚,以及軍機處群臣!”
事情重大,放下軍報之後,朱慈烺立刻下令。
而在等待群臣到來之中,一個念頭忍不住在朱慈烺心頭升起:吳三桂下落不明,該不會是被建虜俘虜,繼而投降建虜吧?
歷史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確有不得已,但其後卻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反正,但吳三桂卻沒有,他一條道一直走到了黑,直到在雲南親手勒死了永曆帝,將自己徹底釘死在了恥辱柱上。就其後半生來說,吳三桂是絕對的貳臣和叛逆,但就其前半生,也就是山海關大戰之前,吳三桂對明廷的忠心,還是有一定保證的,現在的時事已經和歷史不同,無論是渡海攻擊還是平常的治軍,吳三桂的表現都足夠優秀,是大明將官的榜樣,但朱慈烺心中總是有一股淡淡的擔憂,擔心吳三桂的內心不夠堅定,在遇到挫折的情況下,會倒向建虜
現在遭逢大敗,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吳三桂會不會如歷史上那樣,屈膝倒向建虜呢?
雖然就現在來說,吳三桂只是一個總兵,遠沒有歷史上,崇禎十七年之時,那般的重要以及有可能決定天下的命運,但作為大明名將,吳三桂如果投降建虜,對大明的軍心士氣,尤其是寧遠山海關的駐軍必然會有相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