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鬥樞拱手道:“臣以為,不如緊急將張家口塞外三部的部眾和牲畜,全部遷入張家口,於宣府一代安置,如此,建虜勞師動眾,千里來襲,最後卻撲了一個空,徒自浪費錢糧,等建虜撤走了,塞外三部再重新遷到關外也不遲。此正是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策。”

“怕是難!”

劉永祚搖頭:“蒙古人崇尚勇士,最不屑的就是不戰而逃,進入張家口雖然可以儲存實力,令建虜撲一個空,但卻會大大失去蒙古各部,尤其是塞外三部的人心,更何況,塞外三部加起來人口將近二十萬,大部分都是居無定所,最遠的距離張家口有六七百里,而建虜馬蹄急急,轉瞬即到,此時想要撤離他們,是萬萬做不到的,現在命令撤退,不說下面的一般部眾,就是三個蒙古國公也不會輕易同意。”

聽高鬥樞和劉永祚說完,諸位參軍參政參議小聲議論,隱隱地,對兩人的建議各有支持者。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緩緩道:“那就戰,建虜遠道而來,糧草困難,張家口卻只在京師五百里之外,我大明沒有避戰的理由。”

李邦華堵胤錫微微點頭。

“陛下,如果是多爾袞親征,建虜和蒙虜最少能糾集六到七萬的騎兵,我軍兵馬怕是力有不逮啊。”

高鬥樞還是憂慮。

現在,因為收編了左營騎兵精銳,三千營的騎兵已經將近四千人,王允成的保定兵和李國英的通州兵,能湊到一千五百騎兵,加上宣府騎兵以及七拼八湊,大明京畿宣府地區能動用的騎兵勉強能有一萬人,張家口塞外三部去年都受到了重創,他們滿打滿算,最多能湊出兩一萬五千騎兵,加起來不到三萬騎。

但建虜和蒙虜最少有六萬騎,就兵力來說,大明處於絕對的下風。

雖然大明現在有強大的步兵,精武營已經具備和建虜主力對戰的實力,但塞外草原廣袤,多爾袞又是用兵行家,他是絕對不會擺開陣勢,和大明對攻的,他一定會發揮騎兵的機動優勢,時進時退,忽現忽隱,用巨大的空間和天然的騎兵戰場來疲憊、割裂大明軍。

這樣情況下,再精銳的步兵怕也難以發揮優勢。

某種意義上講,這次戰役將是一場騎兵對騎兵的大決戰,如果大明勝了,張張家口塞外三部穩如泰山,對大明會更加歸心,建虜在蒙古草原的威望將會一墜千里,哈刺慎喀喇沁察哈爾三部蒙古必然離心,多爾袞深知這一點,因此這一次他絕對不會保留,絕對會使用最精銳的騎兵,衝擊大明的防線,以圖取的一場大勝,穩定蒙古草原和蒙古盟友。

如果說突破長城入塞,在大明地界上燒殺搶掠,經過連續兩次的失敗之後,多爾袞連同建虜親貴都已經失去了信心,不敢再輕易嘗試,但塞外草原,這廣袤的天地,依然是他建虜人和蒙古人的天下,鐵蹄滾滾,無人能擋,這一點,多爾袞還是有絕對信心的。

相比之下,無論朱慈烺本人還是軍機處的諸位軍輔,對塞外騎戰都是深有憂慮的。

雖然說,古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比比皆是,但只所以稱為戰例,就是因為太少,太驚奇,在軍機處成立之時,朱慈烺曾經說過:大國不打無準備、無勝算的大戰,大國不戰則已,既然要戰,就必須要取的全勝。

所謂的準備,所謂的勝算,其實就是兵力、裝備以及後勤補給的巨大堆砌,但是大明浩浩蕩蕩,聚集足夠的兵馬,配備精良的裝備,保證糧餉和後勤,穩紮穩打,步步向前,收復遼東,甚至是打擊更北面的外蒙古以及羅剎國,都是按部就班的事。

後世裡,某個超級大國對外作戰就是這種策略,先聚集足夠的兵馬和裝備,然後在短時間之內進行密集打擊,摧毀一個小國,不過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因此,軍機處每日最大的工作,並不是絞盡腦汁,思謀什麼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僥倖事,而是全盤謀劃,發揮大明的人數和裝備優勢,用巨大的體量去碾壓蒙古和建虜。

對大國來說,這是最穩妥的取勝之策。

如果是步戰,就關內來說,大明隱隱已經可以做到了,但關外戰,在廣袤的、蒙古人最為熟悉的草原戰場上,大明還是力有不足。

當然了,這並不表示大明沒有勝算,將精武營精銳拉到張家口,配上新近裝備的四輪大車,以車為陣,以車為腿,在草原上的機動力,也並非完全不可用。運用得當了,步兵守,騎兵攻,依然能擊敗建虜和蒙古。

不過就戰略來說,這依然屬於是巧勝,有想當的風險。以多爾袞的見識和謀略,怕不會輕易為明軍戰略所困。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抬起頭:“大同土默特,談的怎麼樣了?”

……

大同府為京師西北屏障,地理上“東連上谷,南達並恆,西界黃河,北控沙漠”,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從古至今,這裡一直是北方遊牧民族南下進入中原的主要通道之一。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曾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稱雄一時的遊牧民族,都曾經大規模的經過大同地區,進入中原。最有名的雁門關就矗立在大同。

而歷代中原華夏王朝,也無一不把大同作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主要戰場,因此在大同重點設防。

尤其是大明,因為大明的都城就在北京,是為華夏中原政權距離大同最近的一個都城。大同就越發重要了。

明朝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王陽明曾經對明朝當時九邊的建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大明雖大,但最為緊要之地僅四處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王陽明所說的四處緊要之地即為宣、大、薊、遼四鎮。宣大方向防範蒙古部落,薊遼方向防範遼東。這四處若為建虜蒙古佔領,則大明危矣。

從洪武皇帝朱元璋開始,大明曆代皇帝和群臣,都深知四地的重要,並將這四地當成是國之咽喉。

大明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入侵,英宗親征,出居庸關,被瓦剌也先設伏於土木堡,雖使明軍精銳損失殆盡,並擒獲明英宗,但因為宣府、大同尚在大明手中,其中兩處守將奮勇作戰,很好的抵擋住了瓦剌後續部隊的進入,致使蒙古人在京城下由於後繼乏力,遭遇大敗,不得不退回草原,如果當時大同宣府沒有能堅守,蒙古人源源不斷的湧入,大明必然要面對更大的壓力,能不能取得北京大捷,蒙古人又肯不肯快速退去,大明能有多少氣數,怕就是一個未知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