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還是覺得不穩當,轉身叫過賈悌,小聲叮囑。

賈悌聽了驚訝,不知道主事大人怎麼有這麼多的花花點子?不過還是抱拳聽令,然後點了軍中僅有的幾十個騎兵,一番命令,令他們去執行去了。

……

京畿運河中段。

上午。

河西岸的望樓上,兵部侍郎吳甡正舉著單筒千里鏡,向對面觀望。

他是昨夜下午到運河中段的,隨即便被太子委以重任,配合保督楊文嶽,嚴守香河段運河,京畿運河上中下三段,中段香河是最短的,因此配備的兵力也是最少的,現在吳甡手中可以調配的,不到一萬人,除了兩千名精武營精銳和三千保定兵,剩下的都是漕兵和東安縣調配上來的地方兵,而他們的對面,卻是多鐸率領的兩萬精銳,一旦多鐸大軍過河,他們要面對的壓力可想而知。

上游楊文嶽,中游吳甡,下游路振飛,吳甡深知自己是承上啟下的關鍵,責任重大,因此一點都不敢懈怠,從昨晚到現在,他不過只休息了一個時辰,剩餘時間全部都在巡視河防。

此時,望著對岸,吳甡心有憂慮,但不是為了運河防線,而是為了太子。

太子殿下又從京師調出了一萬名精武營精銳的訊息,他已經是知道了,在為運河局勢微微鬆口氣的同時,卻又為太子殿下開始擔心。傍晚回京,凌晨時分精武營就出京了,顯然,太子殿下並沒有和陛下、朝臣們商議,而是直接調兵了,就眼下局勢來說,隱隱有私自調兵的嫌疑,所以吳甡很擔心,擔心陛下會大怒,朝臣會不滿,太子殿下會受到不應有的責罰。

想到此,他心中不免懊惱,早知道,他昨晚跟著太子殿下一起進京就好了,有他在朝堂上的支援和私下的遊說,說不得能說服陛下,太子殿下也不會太孤單。

不過現在說這些都晚了,一萬精武營已經出京,朝廷並沒有用聖旨打太子的臉,這已經是不錯的結果了,而這一萬兵之後,太子殿下已經是盡力了,朝廷也已經盡力了,京師之兵,不可能再支援運河了,運河必須依靠現在的兵力,堅守到尤世威的山東兵和史可法的漕兵趕到之時。

太子殿下的處境,是吳甡心中的隱憂,而對面的建虜,則是是迫在眉睫的危險。

昨夜,吳甡重金懸賞,選了五十名勇士潛水過河,打了建虜一個措手不及,成功帶回了六七顆敵虜的腦袋,明軍士氣大振,不過吳甡卻沒有太多喜悅,他知道,這不過是偷了建虜一個不備,且偷回來的腦袋,都是暗夜暗夜巡哨的漢軍旗和朝鮮僕從軍,沒有多少真材實料,不值得大肆慶祝。

而經過一天的準備,建虜造製出的木筏已經有相當的數量,沿著河岸邊擺開,滿滿當當。雖然昨夜過河的勇士破壞了一些,但相比於建虜的趕製速度,不過是杯水車薪,建虜的木筏數量,並沒有大減少。

除了打造木筏之外,建虜還趕製了不少木板,一來木板可以當盾牌,二來渡河之後,可以用木板覆蓋壕溝,由此可知,多鐸雖然年輕,但絕非無謀之輩。因此,必須小心應對。

“多鐸……”

吳甡嘴裡輕聲唸叨多鐸的名字,心中思索著“缺口計劃”,他已經定下了一處適合伏擊的岸邊戰場,想著如何才能佈置的更加天衣無縫,引誘多鐸提前渡河,再用火船封河,從而首戰獲勝,挫敗建虜渡河的銳氣呢?

正這麼想著呢,忽然聽見馬蹄聲急促,抬頭往去,“報~~”一個探騎兵急匆匆地賓士而來,在望樓前翻身下馬,衝著望樓上的吳甡單膝下跪,氣喘吁吁的報道:“稟少司馬,東岸忽然捲起黃塵,有建虜大軍正順著河岸,向我香河段而來!”

“多少人?距離還有多遠?”吳甡心中一驚,放下千里鏡急問。

“不到六里,黃塵滾滾,看不出有多少人。”

吳甡臉色一沉,拍欄怒道:“不到六里?事先為什麼沒有發現?”

探騎嚇的臉色發白,急忙叩首解釋:“建虜並非是沿著河岸而下,而是從後方忽然插到河岸邊,再沿河而下,事先難以探查。”

“知道了。”吳甡揮手。

探騎抱拳再行一禮,然後爬起來,翻身上馬,急急往下游再去通報。

吳甡身後的將領和幕僚小聲議論,建虜大軍分成三路,而大明也兵分三路應對,其中楊文嶽率領大明主力和建虜主力,在通州兩岸對峙。吳甡率領一萬人,和兩萬人的多鐸於香河兩岸列陣,就兵力來說,一萬人防守多鐸的兩萬人,已經是吃力,如果建虜再往香河增兵,香河段面對的壓力,將會成倍增加,因此穩妥起見,必須立刻向楊文嶽求援!

這是所有幕僚和將官的第一想法。

吳甡卻不著急,只淡淡道:“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如果建虜主力南移,保督不會沒有動作的。”

見少司馬如此鎮定,眾將和眾位幕僚,這才稍微安定了一些。將官下了望樓,去主持各自的防區,幕僚則攤開地圖,小聲商議。吳甡臉色凝重的望著上游。

很快的,就看見對岸上游道路上漸漸有黃塵,隨即越滾越大,越滾越高,隱隱地,看到了各色建虜軍旗,吳甡臉色微微一變,經驗豐富的他立刻知道,那絕不是一萬兩萬,恐怕是十萬大軍才有可能造成的聲勢!

十萬大軍就是建虜的全部主力,難道是建虜主力傾巢出動,棄通州,而往香河段殺來了嗎?

如果是,楊文嶽為什麼沒有通報?難道是出了什麼岔子嗎?

吳甡心中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