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章 甲申年來到(第3/3頁)
章節報錯
崇禎帝沒有提周後,更沒有為當日想要廢后的那個衝動想法,表示後悔,朱慈烺也沒有提,雖然他心中很想問一聲:父皇,你和母后夫妻十幾年,難道你對她就一點信任都沒有?難道你真相信,五皇子之死,是母后指使和策劃的嗎?
但朱慈烺沒有問,
他不想在崇禎帝的傷口上撒鹽,他能看出,崇禎帝是很痛悔的,事情之後,東廠和錦衣衛將更多的資料和口供送到他面前,周奎雖然不堪,但在這件事上,卻堅決否認是女兒指使,他全盤認了下來,說自己是利令智昏,受了徐允禎的蠱惑。
原本,崇禎帝是要重處周奎的,但周後的死,改變了崇禎帝的想法,他沒有削爵嘉定伯,也沒有降罪周奎,只是奪了周鏡的錦衣衛職務,也流放到了雲南。誰都知道,崇禎帝這是輕放了,不然一個謀殺皇子的罪名,就夠周奎人頭落地了。
至於徐允禎,則是必死無疑。
崇禎帝表面不承認,但內心卻忍不住對周後的思念,他把周後的畫像和自己母親劉太后的畫像放在了一起,時常追憶。
而同時的,崇禎帝封死去的五皇子朱慈煥為“玄機慈應真君”,諡田貴妃為
“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並多次舉辦法事,亦是對他們母子的一種愧疚和補償。
對崇禎帝的處置,朱慈烺不能說有錯,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五皇子的死,作為父親的他不可能無動於衷,但崇禎帝太沖動,太不相信人,如果崇禎帝能不那麼憤怒,能對自己的髮妻,有那麼一點點的信任,事情也許就不會到今天的這個地步。
另外,五皇子之死,到現在還是朝廷的機密,當日周後自殺,崇禎帝暈倒之後,在蔣德璟的提議下,內閣五臣一致同意,封鎖五皇子的案件,除了他們五人之外,其他朝臣再沒有權力知道,這等於是捂住了這個秘密,同時也是保護了嘉定伯府和皇后的名譽。朝廷要處理的,只是周鏡僱兇殺人之事,至於周鏡為什麼殺人,外人就不會知道了。
崇禎帝甦醒之後,對這個決定,沒有異議,默默接受了。
默了一會,崇禎帝點頭:“朕知道了。”咳嗽了幾下,右手抬起,指指案上的一份奏疏,又指指太子。
王承恩明白,拿起奏疏,雙手呈到太子面前。
“馬嘉植和韓如愈上疏,強制親王納捐之事。你知道嗎?”崇禎帝看著兒子。
朱慈烺心中一動,臉上卻不動聲色:“兒臣聽說了,但具體細節卻不清楚。”
“那你看看吧。”崇禎帝盯著兒子。
朱慈烺接過奏疏展開看,臉上表情始終平靜。
等他看完,崇禎帝盯著他問:“你以為如何?”
“兒臣以為,馬嘉植和韓如愈所說……還是不錯的。”雖然隱隱意識到,父皇可能已經探知到詹事府右庶子,也就是他的另一個老師瞿式耜和兩位御史,馬嘉植韓如愈走的極近,這封奏疏雖然不是他的直接授意,但卻也是他透過瞿式耜間接影響了馬韓二人,為的就是趁熱打鐵,趁著國債發行的熱潮,將大明另一群有錢人,拉到財政大局之中。
於是,馬嘉植和韓如愈在國債發行尚未結束之時就上疏,要大明宗親一體跟進,親王郡王出銀,以解朝廷的財政困局!
就大明祖制來說,大明並不忌諱太子和朝臣的交往,甚至有幾任皇帝將內閣閣員直接任命為太子老師,國家朝廷發生了什麼事,太子立刻就可以知道,並且可以同老師商議談論。
但這畢竟是明面上的,太子同御史交往,上了一封令皇帝不是那麼高興的奏疏,論起來,實在不是什麼好事。
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朱慈烺腦子裡面瞬間閃過幾個念頭,對馬韓二人的奏疏,是應該贊同,反對,還是中立呢?
反對是不可能的,贊同則意味著預設了他和馬嘉植韓如愈可能的交往,中立則有點虛偽,甚至有可能更惹父皇不悅。於是決定,坦然相挺,支援馬嘉植和韓如愈,因為這不止是馬韓兩個人的意見,朝中文臣基本都是同意的,即便被父皇察覺到,馬嘉植和韓如愈可能是受他影響,他也沒有怨言。
“不錯在哪裡?”崇禎帝淡淡。
“天下是咱老朱家的,咱朱家人都不願出銀出力,又何敢要求他人?”朱慈烺緩緩道:“遠的不說,就說洛陽的福王,當日闖賊在福王府搜出來的錢糧,何止千萬兩?如果福王當日能拿出這些銀子,哪怕只出十分之一,賑濟災民,緩解災情,供朝廷招募新兵,讓守城士兵,吃飽穿暖,闖賊又怎能在河南肆虐?他本人又怎會死於非命?”
“過去的福王、襄王,現在的楚王、蜀王,哪一個府中不是錢糧無數?父皇您為了大明殫精竭慮,為將士們的糧餉發愁,他們卻在府中安然享樂,一毛不拔,這公平嗎?他們也是太祖的子孫,朝廷遇上了困難,他們伸一把手,出一點銀子,兒臣以為,完全是理所因當,沒什麼不妥,如果他們不願意出銀,也不配做太祖的子孫了!”
“過去依靠自覺,但除了開封的周王叔之外,其他各地的親王,都是裝聾作啞,不聞不問,兒臣以為,是到了該點醒他們的時候了。連普通百姓都購買國債,支援朝廷,他們又怎能置身事外呢?”
朱慈烺清朗的聲音在暖閣中迴盪。
崇禎帝臉色沉沉。
——————感謝“xiaoxindapon”的打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