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路遙遙(第2/2頁)
章節報錯
岸邊的一處小土坡上,御史楊爾銘正在觀察敵情,但見到建虜洶湧過河,不懼暗夜冰冷快要凍上的河水,軍心戰力依然有強大展現,虜酋之子豪格更是親自帶隊衝鋒之時,眼中不禁有憂慮。
山東兵只有兩千人,在炸開堤壩之後,他們就在尤世威的帶領下,急急行軍,來到了玉帶河,原本照楊爾銘的估算,他們最少有半個時辰佈置防務的時間,但建虜來的太快了,算起來,他們只比六千建虜早到一炷香的時間,雖然及時燒燬了木橋,在河岸邊佈防,但岸邊的防禦工作,卻並沒有準備齊全,如果豪格在河岸邊猶豫不決,哪怕只拖延一個時辰,那麼,楊爾銘也有信心能拖出豪格的腳步,等魯督後續的兵馬殺到,豪格就在劫難逃。
但現在,河岸邊的工事不齊整,能不能拖住豪格,就只能看天意了。
“擒賊先擒王,快去告訴尤總鎮,豪格在我軍左翼!”楊爾銘道。
“是。”衛兵急忙去通報。
“哈哈,殺的好,殺的好啊!”
山東總兵尤世威雖然年近六旬,但老當益壯,他親自上馬,揮舞長槍,和上岸的建虜騎兵展開對沖,他尤家子弟和他從榆林帶來的家丁騎兵,是山東騎兵的全部,雖然只有五百騎,但戰力卻不俗,最初在和建虜騎兵的搏殺中,並不落下風,但隨著更多的建虜騎兵衝上河岸,他們面對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危急之中,尤世威的堂弟,參將翟文奮起神勇,一人突破建虜數騎的防守,衝到建虜右翼主將,蒙古都統善巴面前,一刀將其斬於馬下!
善巴一死,建虜右翼立刻混亂,已經上岸的建虜紛紛敗退,右翼防線這才穩住。
見堂弟英武,立下大功,尤世威大笑,但此時,訊息傳來,豪格主力在左翼,而左翼的尤世祿堅持不住,防線已經被突破之後,尤世威老臉一沉,長槍向左邊一指,叫道:“隨老夫殺!擋住豪格!”
“殺!”
……
天亮時,吳甡統領的後續大軍趕到了玉帶河,而這時,豪格帶著殘兵已經渡過玉帶河,往北撤退了,尤世威向吳甡請罪,吳甡卻不以為意,山東兵雖然沒有攔住豪格,但卻也殺傷殺死了一千多名建虜,還斬了善巴,晨曦之中,玉帶河兩岸,到處都是建虜兵的屍體,河中亦浸泡有豪格雖然逃過了玉帶河,但此時他身邊的兵馬,只有四千多人了,再有一個玉帶河,他就難逃。
“追!”
吳甡和尤世威合兵一處,繼續追擊。
……
不知跑了多久,很多戰馬都脫力而死,終於是跑出了河間府的地界,來到了保定府高陽縣的地界,但此時,前方又有一條河流出現,卻是瀦龍河。
見河色變,豪格立刻就有不祥的預感。
果然,有明軍在河岸邊防守,正午的陽光下,清楚的看到是河南巡撫高名衡和河南總兵陳永福的旗幟。
原來,河南兵馳援京師,兩天前正趕到了高陽,而魯督吳甡的信使早已經在高陽等著他們了,讀了吳甡的親筆信,高名衡決定遵照吳甡的命令,留在瀦龍河防守,雖然就隸屬來說,總督山東保定軍務的吳甡並不能節制河南兵,但吳甡是東林前輩,高名衡是後進,雖不是門生,但卻也有一些師生之誼,更何況,吳甡在信中將利弊已經講的很清楚,如果豪格真從子牙河敗退,而河南兵坐失戰機,朝廷怪罪下來,高名衡罪責難逃。
瀦龍河並非什麼大河,河寬不過兩百到四百步,乃是季節性河流,秋冬季乾旱,水量並不多,最淺處,河水只能淹沒到戰馬的小腿,如果是平常,兵精糧足,士氣高昂之時,建虜士兵根本不會懼怕,完全可以趟水過河,殺明軍一個片甲不留,但現在人困馬乏,兜中已經沒有了乾糧,這種時刻,戰力只剩下一半,對於戰勝的信心,已經有了極大的動搖。
“怎麼辦?”眾人都看向豪格。
豪格臉色蒼白,他咬咬牙,拔出腰間的長刀:“勇往無前,大清勇士,隨本王殺啊~~”
……
通州。
建虜中軍,那一杆引人矚目的黃龍大纛,依然在空中飄揚,雖然黃太吉已死,但大纛並沒有落下,軍中也沒有掛起縞素,原因很簡單,黃太吉的死,是動搖軍心的大事,索尼鰲拜圖爾格譚泰四人雖然在黃太吉的榻前,哭的傷心,但心中卻是明白,皇上的死,不能張揚,必須保守秘密,等大軍退出明國,到了關外,才能宣佈。
而多爾袞在聽聞黃太吉“駕崩”之後,暗叫一聲,天助我也,然後立刻將自己的遇刺之事壓了下來,不但不借題發揮,找出兇手,反而竭力安撫兩白旗將領的情緒,要眾人以大局為重。
這一刻,多爾袞的沉穩冷靜顧大局的表現,鎮定住了建虜上下的人心,兩黃旗的眾位大臣,雖然對多爾袞很是提防,但卻也不得不承認,在黃太吉駕崩,豪格未歸。多爾袞自己又遇刺的情況下,若非是多爾袞的冷靜處理,大軍非是亂了不可。
但這並不表示,兩黃旗會接受多爾袞,黃太吉臨死的那番亂語,深深刻在四大臣的心中,尤其以鰲拜最為堅信,多爾袞被刺,根本就是多爾袞自己演出的一場苦肉計,為了就是栽贓兩黃旗,搶奪肅親王的位置,對這樣的人,決不能相信!
多爾袞和代善兩人,共同穩住了局勢。
而在顯示了冷靜穩重的特質,穩定住局面的同時,多爾袞也不忘記繼續推進黃太吉生前留下的一些政策,比如和明國的談判在大軍包圍通州,對通州展開猛攻的同時,黃太吉將在運河抓獲的幾個明軍官員放回了京師,令他帶話給崇禎帝,再一次向崇禎帝提出了退兵的三個條件,第一,承認他的帝位,明清為兄弟之邦,清為兄,明為弟;第二,兩國以山海關為界,明軍需從寧遠撤兵;第三,明國每年都需要向大清提供歲帛五百萬兩,只要答應這三個條件,大清立刻就退兵。
感謝“書友42475”和“不愛會這樣”“神馬賽克、鳳鳴雲中”“錦飛飛、小陪陪”的打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