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戰海州(第2/2頁)
章節報錯
就明末能聚攏人心的幾個人物來說,都有一個大特點,那就是不愛財,左良玉的兵馬只所以能越來越多,就是因為但有財物,他都會先分給部下,自己只留極少的一部分,財去人來,人人都知道左大帥仗義,一些無路可走的兵馬,首先想到的,就是投靠左良玉。而左良玉來者不拒,不管是麥是草,都要收到簍子裡,但也因為如此,造成他的兵馬良莠不齊,雖然人數眾多,但軍紀最差,戰鬥力也最弱。
當然了,不唯明末,古今都是如此。
吳三桂雖然不是左良玉那般的散財童子,但對錢財看的卻也是不重,一來吳家是遼西的大地主,擁有的田地眾多,吳三桂少小就過著富奢的生活,二來,遼東鎮是大明邊關九鎮之中,最受重視的一個地方,雖然也欠餉,但比起其他地方,情況要好上不少,而最重要的,此次並非是吳三桂的部隊獨自行動,不但有山海關總兵馬科,還有太子的京營兵,這其中,京營參贊張家玉明著雖然只是一個參贊,但誰都知道他是太子殿下的心腹,遼南戰事的一切,都會透過張家玉和其他京營將官之口,傳到太子殿下的耳中。一旦被太子殿下認定貪財誤事,一生的仕途就完了,因此就算再是貪財,這個時候也必須裝一下。
最後一個原因,吳三桂深深知道,孤軍深入,必須速戰速決,在蓋州多耽擱一分,建虜的準備時間就多一分,他們的勝利希望就減少一分,因此吳三桂不敢在蓋州多停留。
吳三桂快速出擊,沒有在蓋州停留,出乎尚可喜的預料,就在尚可喜返回海州的途中,跟在他身後的步兵和從各個田莊裡撤退出來的家屬,就被明軍的前鋒騎兵追上了。
雖然是投降了建虜,雖然建虜不缺戰馬,但漢軍旗大部分都還是步兵,面對關寧鐵騎的衝鋒,根本不是對手,瞬間就被衝散,關寧鐵騎來回衝馳,將他們殺的哭爹喊娘。
聽到後隊被襲,尚可喜根本沒想救援,他清楚知道,關寧鐵騎雖然不是滿洲八旗的對手,但收拾他們這些漢軍旗,卻是綽綽有餘的,為今之計,他只有儘快返回海州,憑城固守,才是最明智也最有效的辦法。
拋棄了後隊,尚可喜率領從海州帶出的兩千兵馬一路狂奔,成功擺脫了關寧軍的追擊,回到了海州,不過和離開海州時不同,他們每一個人都累的像是孫子,臉上都殘留著劫後餘生的恐懼多少年了?崇禎七年,投降建虜之後,尚可喜已經很多年沒有這種被人追著殺,擔心腦袋不保的感覺了,想不到今日重拾過去的那種恐懼,不同是,當日擔心的是被建虜殺,今日害怕的卻是被明軍追。
進入海州之後,尚可喜立刻關閉城門,而在這之前,得到訊息的薩必圖已經將城中所有的男丁都組織起來,分發武器,上城防守,兩人商議之後,認為城中兵馬不是關寧軍的對手,不宜野戰,只能死守海州,以等待濟爾哈朗的援兵。
黃昏時分,吳三桂的主力大軍出現在海州城下,和蓋州不同,海州還是原先的大明海州衛城池的規模,不但小,而且城牆高度和厚度,也都不如蓋州,不過城內居民的數量和繁華度卻是遠勝蓋州,且西南北三面都有護城河,只有東面因為冬季水量的原因而乾涸了,總體打分,如果只以城池和城防論,海州的防禦力是不如蓋州的。
吳三桂雖然少年從軍,久在遼東,但卻從來都沒有來過海州,在夜色黃昏,火把光亮之中,他縱馬在海州城下賓士了一圈,確定海州周長不過十五里,城牆高度也遠不及蓋州之後,他微微放心了連蓋州那樣的堅固城池,在京營的炸藥面前都轟然倒塌,眼前的海州城又算什麼呢?
拿下海州,就完成了太子殿下交代的基本任務,我吳三桂又可以向上提升了。
吳三桂雄心勃勃,英氣勃發。
“給城中射書,令他們投降,不然王師攻破海州,片甲不留!”吳三桂也是會勸降的。
勸降書射上海州城頭,但城中沒有任何回應,不過城頭林立的火把和重重人影,卻是表明了薩必圖和尚可喜的態度,他們兩人,是不會降的。
半夜天亮之時,明軍後續的部隊全部趕到,總兵力為七千人此次渡海攻擊,不算水師,明軍的總兵力為一萬,其中虎大威領兩千人,殺往熊嶽驛,切斷復州和金州可能向蓋州海州的增援之路,吳三桂這邊有八千,但因為一路解救了大量的漢人百姓,需要將他們送到蓋州,交給鄭森的水師,因此不得不派出一千兵馬維持秩序並護送,所以現在能到海州城下的,只有七千人。
即便如此,也是足夠了。
據俘虜交代,海州城中的建虜,不過兩百人,且不是精銳的白甲兵,只是普通的旗丁,尚可喜的正式兵馬,滿打滿算,也就三千多人,就算加上城中青壯,也不會太多,只要城牆轟塌,這點人馬,根本不夠關寧鐵騎吃的。因此明軍從上到下,都是信心十足,認為拿下海州,活剮尚可喜,根本不是問題。
於是按部就班,天一亮,關寧鐵騎就在城下襬開陣勢,耀武揚威做掩護,京營工兵營則是悄悄地開始挖掘地道,準備炸城,因為海州西南北三面都有護城河,怕漏水,因此東城就成了唯一的選擇。經過一天努力,黃昏之時,工兵營成功的將地道挖到了海州城牆之下,正準備擴大範圍,挖掘炸城需要的特殊形狀時,意外忽然發生了。
————感謝“cylove521”的打賞,明日無更,後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