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軍聽了都是一凜:和大纛共存亡?太子這是要死戰了啊。

“……共存亡~~”

佟定方連續呼喊了三遍,然後撥轉馬頭,向中軍馳去。太子心志堅決,言出必行,既然這麼說了,就一定是要血戰到底。身為太子的中軍官,他一定要保太子的安全!

就在同時,眼見官軍要抵擋不住,早以做好準備的張家玉大吼一聲,手雷準備,扔!

要已經做好準備的三百兵丁立刻開啟黑箱,一人手持火把,另兩人取出手雷,插上引線,在火把上點燃了,前奔七八步,利用跑步的衝力,扔鉛球一般的將手中的手雷遠遠地投擲了出去。

手雷從官軍頭頂越過,落到流賊群中,掀起一陣爆炸之聲。

“轟轟轟轟……”

面對突如其來的黑乎乎地鐵傢伙,流賊們都不知道是什麼?等落到身邊,發生爆發,這才明白,原來這是一種致命的鐵疙瘩。

雖然太子帶來的手雷尚是初期產品,威力不夠大,爆炸波及範圍不過一米五,比近現代真正的手雷差得遠,但對薄甲的流賊卻足以造成致命的傷害了,轟轟轟地爆炸聲中,衝鋒的流賊被炸的血肉橫飛,東倒西歪。流賊大驚失色,紛紛後退,群情激動,蜂擁上攻的局面,立刻就得到了遏制,流賊雖然悍勇,但對突如其來,不知道原理的鐵疙瘩,卻都存了畏懼之心。

……

不同於流賊的號角,官軍命令前進、激勵將士血戰的乃是十幾面巨大的牛皮戰鼓,分置於戰場的左右中三個地點,其中中軍所置放的大鼓最多,足足有六面,此時六個赤膊大漢正在拼命的擂鼓,奈何流賊正山呼海嘯的響應李自成號角,原本應該鼓盪天下的戰鼓之聲竟然是被壓制住了。

“殿下,老臣請擂戰鼓!”

在流賊攻勢被手雷遏制的同時,太子翻身下馬,向擂鼓臺奔去,吳甡和侯恂立刻就猜出了太子的用意,吳甡默不說話,只拎著袍角,緊緊跟在太子身後,侯恂在驚訝手雷威力的同時,卻是疾步跟上太子的步伐,向太子主動請纓。

朱慈烺不說話,只繼續向前。侯恂沒有明說,但他卻能明白侯恂的意思,李自成只是一流賊,太子如果親自擂鼓,有點和他相提並論的感覺,等於是長了李自成的面子,失了皇家的威嚴,倒不如讓侯恂來。侯恂雖然是戴罪之身,但做過尚書又做過督撫,身為有名的文官,他親自擂鼓,應也可以鼓舞士氣。何況手雷已經抑制了流賊的進攻,何用太子出馬?

面子,都到了這時候,居然還在想著面子。

從這一點上來說,侯恂確實不如吳甡。

李自成親自吹號,鼓動流賊計程車氣,如今情勢下,唯有太子親自登上擂鼓臺,擂響戰鼓,才能激勵官軍將士奮勇殺敵,挽救當前的危局,換其他任何人都不行。或者說,是五十分和一百分的區別。有一百分為什麼要使用五十分呢?只為了不存在的面子嗎?

手雷威力雖然不小,但數量有限,不過一百來枚,難以真正遏止流賊的攻擊,要想真正扭轉戰局的頹勢,必須振作官軍計程車氣

朱慈烺幾個箭步就登上了擂鼓臺。

擂鼓大漢急忙下跪。

朱慈烺不說話,奪過他手中的鼓槌,站在大鼓面前,深深吸一口氣,然後用盡所有的力氣。“咚~咚~咚~”地開始擂動戰鼓,剛開始慢,然後越來越快。

“太子殿下!太子殿下!”

和流賊呼喊闖王一樣,但太子殿下登上擂鼓臺,擂動戰鼓之後,整個官軍爆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吶喊之聲,士氣陡然大振。大明太子擂動戰鼓,這是大明歷史上的第一次,從親臨前線,到擂響戰鼓,朱慈烺所做的都是過去皇太子所沒有做過的事情。何況太子還只是一個只有十五歲的少年?十五歲的少年都如此英勇,他們這些正在盛年的壯漢又何敢畏懼後退?

太子不止是擂鼓,更是在向眾軍表明,今日絕對不退,死戰到底的決心!

歷史上,領軍大帥親自擂鼓,用以鼓舞將士士氣的戰例數不勝數,比較有名的是牧野之戰時,周武王曾親自擂鼓,宋遼檀淵之戰時,遼國皇帝也曾親自擂鼓,相比於衝鋒陷陣,在後方擂鼓顯得有點弱,所以真正雄武大略的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人,都喜歡親自披掛上陣,去衝擊敵人的陣地。

朱慈烺知道自己的斤兩,操縱戰馬,縱橫來去,他半年的騎術訓練,未必能穩穩當當,倒不如親自擂鼓。

本朝文官主帥擂鼓助戰並不多見,一個是土木堡之變後,京師保衛戰時的兵部尚書于謙,另一個是己巳之變時的遼東經略袁崇煥。京師廣渠門之戰時,袁崇煥身披重甲,親自登臺擂鼓,建虜重箭傾射,掛在他身上的箭桿,像是刺蝟一樣。

主將擂鼓,不但是鼓舞士氣,也是在表明決心。

太子不退,其他人又何敢退?

望著擂鼓臺上還穿著銀盔銀甲的小小身影,三萬名官軍,從步兵到騎兵,都是熱血沸騰,“殺!”前方精武營方陣中,暫代千總的閻應元早已經滿身是血,在他長刀之下,不知斬殺了多少流賊?激戰到現在,即使是他這樣的勇者,都已經感到了疲憊,何況是一般的軍士?但是當太子親自擂鼓,那“咚咚咚”的戰鼓之聲傳來之時,不說左營,精武營和左柳營的將士都是紅了眼眶,重新煥發了力氣,原本動搖後退的後退的陣型,立刻就穩住了太子不止是他們的主帥,也是他們的信念。閻應元連續揮刀,將衝到面前的流賊全數砍倒,激戰到現在,對面流賊都已經知道,那個留著大鬍子的官軍把總是一個極其厲害角色,刀法無人能擋,比傳說中的關二爺還是厲害,於是不敢應戰,紛紛向閻應元射箭。

……

——————感謝“敢不敢加更、轉只彎”兩位大大的打賞。謝謝。不是不敢加更,實在是時間有限,寫不出更多啊。請大家海涵,若有機會,一定加更。

崇禎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