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軍士氣大振,不止是因為流賊望風而逃,兩軍會師,順利收復了歸德,更是因為在太子殿下的軍中有七十萬兩的軍餉,欠餉許多的官軍終於可以發餉了。

二十日下午,丁啟睿、楊文嶽、左良玉虎大威等文武官員都守在商丘城的東門外,等候太子車駕。作為先鋒部隊的三千營已經於今天上午抵達商丘,主將賀珍全身甲冑,率領三千營將士列陣而立,等候太子殿下的降臨,其他武將,包括左良玉在內,都只是帶了百十個親兵迎接太子又不是兵諫,誰也不敢帶太多兵馬。

田守信佟定方率領一百武襄左衛,緊鄰三千營的軍陣而立,兩人到汝寧傳達命令,督促各軍按照太子殿下制定的時間向歸德進軍,到今日,算是圓滿的完成了任務。

和當日在汝寧迎接田守信不同,今日的文官武將都是精神抖擻,已經連站一個時辰,卻也沒有人敢說累,同時也沒有人敢大聲議論,人人都遠望東方的地平線,默默等待。

在場所有人,除了田守信佟定方和賀珍,其他人都還沒有見過太子。對這位年僅十五歲的大明諸君,眾人心中都充滿了好奇。治國四策、撫軍京營、又帶兵出京,參與解圍開封,當今太子所做的事情,已經超過了過去百年間,大明所有太子所做事情加起來的總和。所以眾人都想知道,太子殿下究竟是怎樣一副英明神武的樣子?

“來了。”站在第一排的丁啟睿眼力極好,一眼就看見前方地平線上升起的一面軍旗。

站在他身邊的楊文嶽和左良玉同時張目向前看去。

只見官道的正前方,京營的飛龍大旗之下,一支千人的隊伍正從遠方緩緩而來。距離遙遠之時,眾人尚沒有覺得這支部隊有什麼特別,只覺得這支隊伍盔甲很齊備。等到越來越近,特別是那齊整的腳步踏動大地,發出霍霍的聲響時,如左良玉虎大威這些久經戰陣的將領,立刻就感覺到了這支部隊的特殊和強大之處。

清一色的鐵鱗甲,笠盔頂上的紅纓像是沙漠深秋裡的胡楊林,耀眼而奪目,遠遠望去,隊伍行進的速度始終如一,長槍如林,精鐵的槍尖在陽光下面閃動著耀眼地光澤。

等到再近了,看得就更是清楚。單縣到歸德的官道算是比較寬敞的,可容四輛馬車並排行走,所以這支官軍的行進佇列正好是十人一列,一個是揹著長盾的長盾手,一個圓盾手,剩下全是長槍兵,再後面的一排則全部都是扛著鳥銃、腰間繫著彈藥袋的火槍兵。但不管是什麼兵種,所有人都目視前方,挺胸抬頭,一張張黝黑的面容上滿是肅殺之氣,已經是六月底,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又久旱沒有下雨,氣溫極高,不要說身背鐵鱗甲,就是光著身子在中原大地上行走也會滿身是汗,令人受不了。左良玉虎大威他們的部隊雖然是精銳,但在這種天氣裡,在沒有敵情的情況下,也不會要求士兵全身甲冑,但眼前的這支部隊卻令人驚異的做到了這一點。

行進之中,有士兵摘下掛在腰間的椰瓢(椰子殼製成的軍用水壺)或者是葫蘆製成的水壺,往嘴裡猛灌清水,但腳步不慢,依然能跟上全軍的行軍步伐。

走在隊伍右側的軍官們都騎著馬,全身鐵鱗甲,腰懸長刀,不時停下馬來,檢視部下的行軍速度和隊形。

氣溫太高,每個人都熱得滿頭大汗,但卻沒有人敢摘下頭盔。

“強軍啊!”

雖然不如左良玉和虎大威,但丁啟睿從巡撫到督師。一直都在軍中打滾,見到士兵多了,經歷的戰陣久了,是不是可戰之兵,他也是有相當判斷力的,所以當這支隊伍的前鋒走到五十步之內,大約一千多人的隊伍全部進入視線之後,望著那整齊的佇列,一面面在空中飄揚的三角軍旗和那如林長槍之後,丁啟睿忍不住就發出了一聲讚歎。

楊文嶽也是點頭:“不愧是殿下撫軍之下的京營!”

左良玉和虎大威包括眾總兵都沒有吱聲。

京營兩萬多人,眼前這支隊伍只有一千餘人,就算是十里挑一,選出這麼一支精銳也不算什麼難事。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左良玉虎大威他們就經常這麼做,有時甚至是帶著自己的親信家丁在督撫面前表演戰陣衝殺,以博督撫們的開心。京營兩萬多人,有這麼一支一千人的精銳,一點不奇怪。

“屬下精武營千總徐文樸,拜見督師、總督大人。”

那一名身材精壯、滿臉鬍鬚的帶隊千總在五十步翻身下馬,快步上前,到丁啟睿和楊文嶽面前抱拳見禮。

丁啟睿捻著鬍鬚,頜首笑問:“徐千總辛苦。殿下何在?”

“殿下已到十里之內,諸位大人稍後即可。”

徐文樸大聲回答,然後快步返回,翻身上馬,帶領隊伍繼續向前,往城南方向紮營。

徐文樸之後,又過來了一支佇列整齊、長槍如林的精銳步兵。

這一次帶隊千總是魏闖。

丁啟睿和楊文嶽又稱讚。

左良玉虎大威等千總都心想,原來京營的精銳不止一千,而是有兩千。

但等到第三支甲冑齊整、士氣高昂的千人隊伍從他們面前經過時,除了左良玉神色不變之外,虎大威等總兵都是驚奇了,難道京營兩萬士兵都是這樣嗎?裝備齊整,士氣高昂,如此高溫之下行軍,也沒有一人露出疲憊或者是不滿之色。卻不知道太子殿下使用了什麼“邪術”。竟然將不堪一戰的京營練成了如此強軍?

本來,眾總兵心裡最大的倚仗就是左良玉的部隊,都想著大樹底下好乘涼,現在心思卻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京營有如此精銳,怕也不會比左良玉部差吧,或許開封之戰未必全部要倚仗左良玉。當然了,京營基本都是步兵,騎兵只有一千餘,比起左良玉部將近一萬的騎兵,相差實在太遠。在這個騎兵碾壓步兵的時代,步兵再是精銳,也經不起騎兵的迂迴背攻。

這一支千人的帶隊千總是楊軒。

楊軒行禮如儀的向丁啟睿楊文嶽見禮,丁啟睿也行禮如儀問太子殿下何在?

“殿下已到八里之內。”

楊軒回答完畢,上馬離開。

在他之後,又有三個精銳的步兵千人隊從東門外經過。

這一來,連左良玉都微微色變了。

————感謝“鐵血名工”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