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臺勿要驚疑,咱家留下制臺,乃是有一件要緊之事,非制臺去做不可。”田守信臉色凝肅。

壓下心中的驚疑,楊文嶽拱手:“公公但請吩咐。”

田守信淡淡笑:“制臺,軍中糧草不足,兩月軍糧怕是難以應對開封戰事,但開封危急,不容我等留在汝寧繼續籌集糧草了,身為保定總督,國之柱石,制臺您可有什麼良策嗎?”

“這……”

楊文嶽臉色一紅。

糧餉是大明朝所有官員的短板,無論是誰,提到糧餉都是一臉苦笑,連楊嗣昌洪承疇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他楊文嶽就更是不行了。不過他聽出了田守信話中的意思,於是拱手:“但請公公指點。”

“咱家倒是有一個辦法,但就是不知道制臺大人有沒有膽量去嘗試?”田守信緊緊盯著楊文嶽。

楊文嶽雖然是文人,但膽氣極壯,田守信略顯小看的表情令他熱血騰的一下就湧上了腦門,臉色通紅的道:“公公儘管說,只要能為大軍籌集到軍糧,就算是刀山火海我楊文嶽也願意去走一遭!”

田守信撫掌讚道:“制臺大人果然是一個豪傑!”壓低聲音道:“敢問制臺,汝寧最有錢最有糧的人是誰?”

楊文嶽臉色微微一變,還用問嗎?當然是分封在汝寧的崇王朱由樻!

找崇王借糧,甚至是助餉,楊文嶽不是沒有想過,但崇王每次都是哭窮,他作為總督,也不好逼迫,因此很早就打消了向崇王借糧的心思。

田守信從袖中拿出幾封硬皮書信,鄭重其事的推到楊文嶽面前。

奏摺?

楊文嶽大吃一驚,奏摺這東西可不是隨便流傳的,田守信手中怎麼會有本應該在朝廷通政使司的奏摺?

“制臺不要驚疑,這幾份都是陛下留中沒有處理,但卻抄送存檔的摺子。”看出了楊文嶽的驚疑,田守信淡淡解釋。

楊文嶽這才放心,抄送存檔意味著不再是秘密,朝廷五品以上的文官,都可以檢視。

楊文嶽翻開了看,然後更是吃驚。

原來這幾份奏摺都是彈劾崇王朱由樻的!

崇王朱由樻,分封在汝寧,這也是楊文嶽駐守汝寧的原因之一。明朝的藩王尊貴的不得了,一旦藩王有事,被流賊殺害,有責任的督撫總兵一個也不能免,都要被斬首棄市。前任河南巡撫李仙鳳就是因為福王被害之事,而被論罪處死的,即使李仙鳳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在開封和洛陽之間往來奔波,最後保住了開封,但仍不足以抵消福王陷落的大罪。

侵佔民田,私自經商,崇王被攻擊的兩點,雖然不是大罪,但已經可以列為行為不檢點,朝廷真要較真,也是可以降罪的。不過崇禎帝對宗親一向寬待,除非真正是違反了《皇明祖訓》和《宗藩條例》,否則他一般不會輕易問罪。這也是他將奏摺留中不發的原因。

楊文嶽立刻明白了田守信的意思,用奏疏做威脅,向崇王要糧?

只是陛下既然留中了,就說明不想處置崇王,這一點崇王也是明白的,用這無用的奏疏去威脅崇王,真的會有用?

“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身為藩王,更應該以身作則。本來這件事應該咱家去做的,但朝廷有規制,咱家不能和藩王見面,因此就只能勞煩制臺大人了。”田守信聲音淡淡。

但楊文嶽卻一下就聽出了他的意思。

田守信是東宮典璽,所做一切當然都是奉了太子殿下的命令也就是說,令他去見崇王的並不是田守信,而是太子!想明白這一點,楊文嶽熱血衝腦,為籌集軍糧,本就是督撫的責任,現在卻累的太子殿下操心,實在是臣子的不遜。再者,崇王又算什麼?有明一代,藩王就是一群被圈養的勳貴後代,毫無權力,只要不危急他們的生命,在佔據道理的情況下,督撫之類的官員完全可以大聲的呵斥他們。最有名的就是當年身為河南右參政的陳奇瑜呵斥試圖廢儲的老唐王。右參政只是一個四品,但卻讓老唐王啞口無言,戰戰兢兢。

再者,就算得罪了崇王又如何?有太子殿下撐腰,還怕他一個五代之外、除非大明皇室都死絕,否則根本不可能染指皇位的崇王嗎?

最重要的是,請藩王出糧,保衛藩王的田產和府邸,本就是情理之中、朝廷內外都非常認可的一件事。如果他楊文嶽能夠做成,朝廷內外必然是稱頌一片。

楊文嶽一拱手:“下官明白了,下官這就去求見崇王!”

田守信點頭:“咱家等著制臺大人的好訊息,不需要多,只要崇王能出一萬石的糧食,制臺大人就立了大功。”

拿了奏摺,楊文嶽匆匆走了。

望著他離開的背影,田守信滿臉沉思。

佟定方悄無聲息的走出來:“公公,你說制臺能成功嗎?”

田守通道:“太子殿下說用此事探查楊文嶽折衝樽俎的能力,不過我瞧楊文嶽的性子太剛,怕是很難成功。”

佟定方笑:“倒也不一定,我聽說崇王是一個貪財膽小的軟性子,如果楊制臺能拿出魄力,說不定還真能成功。”

太子為什麼要測試楊文嶽?

因為楊文嶽是一個忠臣,其組建的保定車營兵雖然比不上孫傳庭的秦兵車營,但卻也還有一定的戰力。崇禎十五年。朱仙鎮戰敗之後,楊文嶽退守汝寧,閏十一月,李自成率幾十萬大軍將汝寧府圍了個水洩不通。楊文嶽親冒箭矢,指揮守城。眼見形勢不妙,城中的崇王扛不住了,竟然想要投降,十四日一大早,有人“通謀崇府中貴,矯王旨議降”,楊文嶽知道後怒不可遏,當即“舉刀砍柱”,大聲斥責:“有敢言降者,手刃之!”哪個敢說投降,老子親手宰了他。(《汝寧府志》卷九《武功》)。

汝寧城破,楊文嶽力竭被俘,被綁到李自成面前時,依然破口大罵,李自成大怒,將其“炮決”。大明這麼多的忠臣,死最悽慘的數了孫承宗,可能就數楊文嶽了。

太子抱持一貫的態度,每一個忠臣都要使用,但楊文嶽在軍事上並沒有太大的建樹,所以太子想知道,他是其他方面是否有過人之才?令他去見崇王朱由樻,就是一次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