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搖旗心知李巖是好意,使勁抓了一下鬍子,點頭:“額會小心的。”

郝搖旗大步走了。

李巖站在原地,一臉憂鬱。

雖然他心裡還存著百分之一的僥倖,並且派人到京師去查詢,但他心底卻已經明白,紅娘子被朱家太子所抓,應該是沒有什麼疑問了,他和紅娘子是患難夫妻,當初若不是紅娘子,他早已經死在杞縣大牢了,這兩年來,兩人雖不說比案齊眉,但卻也是相互恩愛,驟然聽到妻子落入朝廷之手的訊息,就如同五雷轟頂一般,雖然朱家太子在信中保證不會傷害紅娘子,還說理解他當初反叛朝廷的行為,希望他能棄暗投明,但李巖的擔心卻一點都不能減少。

棄暗投明,重歸朝廷,那是不可能。

當初被關進死牢時,他就對這個朝廷失去了最後的一點信心。

這兩年隨著闖營流蕩,目睹各地百姓食不果腹,甚至是易子而食的慘劇後,他想要推翻明廷的信念就更是堅定只有推翻這個舊朝,建立新朝,改革吏治,天下百姓才能有活路。

朱家太子所言,不過是籠絡人心的虛偽之言,他不會上當。

但想到紅娘子,他有一種錐心之痛……

如果他不降,紅娘子必死無疑。

“大哥。”

正哀嘆痛苦之際,腳步聲忽然響起,耳朵響起弟弟淳厚的聲音,李巖抬頭一看,只見其弟李茂正快步走來,到他耳邊小聲說道:“小袁營那邊傳來訊息……”

小袁營,就是袁時中營。因為在袁時中之前,就有一個姓袁的大掌盤,並號“袁營”,所以袁時中營被稱為小袁營。

……

闖營在商議對付太子之策時,太子朱慈烺同樣也在思索對付闖營之策。

對於開封之圍,參謀司的幾大參謀提前兩個月就在討論了,後期又有吳甡的加入,期間朱慈烺絞盡腦汁的回憶,將後世一些重要的總結教訓加入其中,令參謀司和吳甡既驚訝又困惑,當然有時也會有狂喜,因為太子點出了一個他們都沒有想到的關鍵點。

在驚訝困惑狂喜中,參謀司先後討論出了三個解圍計劃,交到了太子的手中。

或者是,這是上中下三策。

上策就是以穩為主,以勢博人,不著急解開封之圍,而是調集幾十萬的大軍,在現有的基礎上,再調來黃得功或者是劉良佐一部,甚至可以從山海關調兵,採取大範圍的包圍之策,分別從洛陽和歸德兩路徐徐進逼,一路走,一路挖掘壕溝,構築工事,漸漸合圍。

河南地方窮困,李自成五十萬大軍停在開封城下,人吃馬嚼,每日消耗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官軍兩路進逼,截斷了流賊糧餉的來源,想要攻擊官軍,但官軍挖掘了壕溝和工事,以流賊的攻堅能力,必然鎩羽而歸,最後流賊只有兩個選擇,要不拼死攻下開封城,奪城中的糧食以養軍,要不就是撤除開封之圍,在官軍沒有完全合圍之前,從洛陽和歸德之間的狹小地帶逃走。以李自成的見識,一定會撤圍逃走,因為就算他攻下了開封,開封城殘留的糧食也不足養活他五十萬大軍,何況他一旦進城,官軍兩路圍困,他就成了甕中之鱉了。

而一旦撤圍逃走,官軍兩路追殺,李自成必然大敗。

如果官軍在李自成的撤退道路上預先挖掘壕溝,全殲李自成也是有可能的。

上策是一條必勝之策。

靈感來自與湘軍對太平軍的絞殺,當初湘軍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絞死太平軍的。

但這條上策有一個最大的弊病,那就是耗時長久,最少需要半年,甚至可能需要一年的時間,所需糧餉更是一個天文數字,非朝廷所能承受。同時以崇禎帝的急脾氣,也不可能忍受那麼久,即使對自己兒子也不會有那麼高的容忍度。因此,上策不能用,只能棄。

中策,官軍不打朱仙鎮,而是直撲開封東南的禹王臺,再繞到開封城北,不惜一切代價在開封北門和黃河南岸之間建立一座營盤,這樣就為開封開啟了一條救援之路,透過黃河水道,糧草源源不斷輸送到開封城中,流賊想要困死開封的策略就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