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秘奏崇禎(第2/2頁)
章節報錯
高文采和秦師爺不敢停留,出了王家集之後一路狂奔。跑著跑著,秦師爺忽然覺得有點不對勁,狠狠甩了兩馬鞭,追上高文采。驚慌的喊:“譚川,我們跑反了,這邊是去廣寧的路!”
高文采卻好像沒有聽見,依舊策馬向前。
“不能去廣寧啊,建虜非殺了我們不可。譚川,你快停啊!”秦師爺急的都快要哭了。
高文采猛地勒住了馬匹,但並不是因為秦師爺的勸,而是因為前方的道路上有建虜的哨卡,再這麼狂奔,肯定是要被發現的,且這裡是建虜的地盤,男人都要留著鼠尾辮,他們兩個漢人一旦超過了王家集的界限,就會被當成奸細抓起來。
高文采翻身下馬,將馬牽到路邊的綠蔭下,在青石上坐了,取出懷中的餅,悶不吭聲的吃了起來。
秦師爺跟了過來,哀求道:“譚川,我知道你不是一般人,更感激你兩次救了我,但我求你,我們回大明吧,只要你送我回山西,我發誓,一定重重酬謝於你!偌,這些銀子都給你!”將懷裡的銀子推到高文采的面前。
高文采看也不看他:“你拿銀子回山西吧,我們不是一條路。”
“你要去哪啊?”秦師爺一臉驚訝。
高文采不回答。
但秦師爺卻已經明白了。
“你要去廣寧?我不明白啊,你為什麼要去廣寧,漢人到那裡是要殺頭的啊,咱們躲都躲不及呢……”秦師爺驚的聲音都顫抖了。
高文采卻已經站起來,整理了一下衣冠,望一眼左邊的山樑,大步向前。
“譚川,譚川……”
秦師爺驚慌的追,但高文采頭也不回,秦師爺雖然跟著梁家塞外跑生意,但畢竟文人出身,腳底下沒根,剛追了沒兩步,就被一塊小石子絆倒在地,再抬起頭時,高文采的身影已經不見,只有一個聲音遠遠傳來:“王家集出了命案,佟家一定會追查,那兩匹馬你是不能騎了,用銀子再買一匹吧……”
“譚川……”
秦師爺爬起來,望著翠綠的山樑,忍不住哭了起來,他不是哭高文采,而是哭自己,沒有高文采的保護,他一個人可怎麼回山西啊?但事到如今他也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回王家集,看能不能在其他漢人商隊裡找到一個位置了。
秦師爺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角色,乾嚎了幾聲就停住了,先惋惜的看一眼那兩匹好馬,再狠狠在它們屁股上各抽了一鞭,在兩匹馬嘶鳴著疼叫著,順著官道向前跑之時,秦師爺已經彎著腰駝著背,抱著從貿昌盛劫來的銀子,深一腳淺一腳的往王家集走去了,午後的陽光之下,他孤獨的身影映出長長的斜條,一個聲音在他腦中盤旋:早知道如此,當初就不背叛梁家……
河北滄州。
城外的原野中,京營數萬大軍安營完畢,象徵著代天出征的御狩大纛高高地聳立了起來。營門外,滄州本地官員苦苦等候了半個小時,依然見不得太子,最後只能留下犒勞的豬羊,悻悻然地散去。
和一般大明軍隊出征,沿途州縣要供應糧草不同,這一次朝廷發下聖旨,所經州縣不用出糧米,一切軍需皆由京營自備。這道聖旨一下,河北河南到山東的州縣都是大喜。太子帶領的是京營,不但有太子身份,而且又有代天出征的大義,這種情況下,沿途州縣可不能用對付“客軍”的手段,稀里馬虎的應付,而是必須真金白銀拿出來,全心全意的款待。
但在府庫空虛的情況下,各地州府的官員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朝廷的明旨,無異讓他們喜出望外,因此當太子車駕經過時,從州府到縣城,官員們都傾巢出動,前出十幾裡相迎不用真金白銀,只用出一張嘴皮子,何樂而不為呢?再者,太子是國本,是大明未來的皇帝,如果能在太子面前落一個好印象,未來的飛黃騰達,還不是小事一件?
不過太子一概不見,他是來剿賊的,不是來結交官心的。不管父皇疑不疑,該有的分寸他是必須要堅持的。
而這一次京營解圍開封的援兵沒有走河北到河南,過黃河救開封的傳統路線,而是循了京師走山東的路線,從京師出發,經滄州,過德州,最後到臨清。在臨清接納到來自江南的軍糧後,再向河南進軍,先收復歸德府,最後和流賊決戰早在一個月前,皇太子就和京營諸將議定了開封之戰一旦爆發,京營作為援兵的進軍線路,現在不過是照著執行而已。
經過五日的行軍,大軍到達滄州。
滄州距離京師四百里,沿途皆是平原,有寬闊的官道通聯,只不過官道年久失修,到處都坑坑窪窪,騎兵步兵通行還算暢快,但拉著貨物的馬車,卻常常需要人力推行。京師三大營的兩萬餘將士加上數萬匹的騾馬和四百多輛馬車,馱著糧草和八十萬兩銀子的軍餉,一天八十里已經是極限。因此到達滄州後,朱慈烺決定在這裡修整一天。
相比於從河北直接到河南,京營經由滄州的進軍路線明顯就是繞了一個彎子,在救兵如救火的情況下,有拖延時間、貽誤戰機的嫌疑,所以朝臣們不是沒有意見的,很多朝臣認為,太子應該直接從河北進軍,在黃河北岸紮下營帳,等到左良玉楊文嶽的大兵殺到開封城下,再渡河前後夾擊,一舉擊潰闖賊,剛剛進入內閣成為輔臣的原禮部侍郎蔣德璟就是這麼認為的。
當然了,蔣德璟其實是好意,太子在黃河北岸紮營,不管開封戰局如何,都不會有危險,左良玉他們在開封衝殺勝了是太子籌劃之功,若是不幸敗了,太子也不會有損傷,領兵退卻即可。總之就是保太子無虞。
朱慈烺可不會同意這樣的計劃,他既然帶兵出京,就是要有所作為,
在離開京師的當日,朱慈烺以太子撫軍的身份向崇禎帝上了一份秘密奏疏。
奏疏中,太子首先沉痛的總結了松錦之戰失敗的原因,如果照洪承疇屯兵緩進,而不是監軍張若麟極力主張速戰解圍的策略,在松山步步為營,以為後進的話,松錦不會敗的這麼慘。建虜對錦州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以錦州城內的糧草,再堅持三個月不成問題。三個月的時間,以洪承疇的精明,未必不能找到戰機,即便沒有戰機,但朝廷保有九邊精銳也是沒有問題的。
退一步講,大明對松錦前線的糧草是苦苦支撐,建虜又何嘗不是?戰爭有時候比的不是策略,而是耐心。兵法雲,以為不可勝,待敵之可勝,就是這個道理。
————謝謝“轉只彎”的打賞17百度一下“崇禎十五年傑眾文學”最新章節第一時間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