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通商權力(第2/2頁)
章節報錯
荷蘭人在亞洲現在有三塊勢力範圍,一塊馬六甲,一塊印度,一塊就是臺灣的南部。臺灣北部此時被西班牙人佔據,不過兩方很快就會發生衝突,最終西班牙人敗退,臺灣被荷蘭人全數佔據。
對於臺灣,朱慈烺心中已有謀劃,不過現在還不到解決的時候。只有先解決了流賊和建虜,大明才有能力應對臺灣問題,在這之前,對臺灣問題他只能假裝糊塗。
“殿下,東印度公司絕對沒有跟大明為敵之意。”
克魯士趕緊站起來辯解:“荷蘭人想要的,只是通商,只要大明願意跟荷人通商,臺灣的事情好商量。”
大明雖然天災人禍,戰事連連,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時明朝的gdp還是能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大明的生絲、瓷器、茶葉在歐洲依然是非常搶手的貨源,所以每一個歐洲國家都想要跟大明通商。
但偏偏“鎖國”是大明的祖制,且大部分的百姓對外國人都有偏見,因此沒有一國能和大明正式通商。
雖然沒有正式的通商,但大明的對外貿易依然很活躍,葡萄牙人在澳門,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在臺灣,所為的就是在大明邊境有一個據點,並以這個據點跟大明展開走私貿易。
隆慶年間,大明政府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不過只開放了福建漳州府月港一處港口。相比於大明每年驚人的貿易數量,一處港口
的吞吐量,實在是杯水車薪,加上對往來貨物有很多的限制,因此百分之九十的貿易,還是透過走私來進行。
因此,不管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或者是荷蘭人都急切的希望大明能多開放幾個港口,並且放鬆對貨物的管制。
而朱慈烺要利用的就是這一點。
開放海禁是一項互利互惠的好政策,不但促進中外交流,增加朝廷的收入,還能引起歐洲的先進技術,對風雨飄搖的大明來說,其實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但崇禎朝上下沒人能意識到這點,依然固守祖制,將可能挽救天下的契機拒之於門外。
當然了,當初大明只所以會閉關鎖國也是有原因的,早期是防備張士誠的餘部,中期是防備沿海的倭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另一個原因是,大明有一種天朝上國,不屑與世界文明來往的高傲。
這一鎖就是幾百年,其後的滿清也延續了這一政策,直到鴉片戰爭,西方人用堅船利炮開啟的中國的大門。事實證明,閉關鎖國是極其愚蠢的鴕鳥政策,不但沒有能保持住上國的地位,反而自廢武功,讓中國在妄自尊大的觀念中落後於世界。
因此對於通商,朱慈烺是極其贊同的,不過他頑固的父皇和朝中的那些清流,不是一天兩天能說服的,因此他還不能表明自己的態度,只能想方設法的在大明海禁的嚴密關閘裡,撬出一絲小小的縫隙。
“那荷蘭人願意將臺灣歸還嗎?”朱慈烺淡淡問。
克魯士臉色尷尬:“這個……”
朱慈烺笑一下,心知荷蘭是不願意的,而克魯士一個傳教士,也做不了那麼多的主,於是跳過臺灣問題,淡淡道:“通商是好事,我大明並不反對。開放新的口岸,我大明也正在考慮中……”朱慈烺淡淡道。
聽到此言,克魯士面露喜色。
雖然是外國人,但久在大明,所以他清楚知道皇太子在大明朝廷裡的地位,尤其最近幾日,皇太子在朝堂上舌戰群臣,強硬推行崇禎四策的事情已經在京師傳了開來,克魯士對朱慈烺所說的每一句話就更是重視和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