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甲應策(第2/2頁)
章節報錯
朱慈烺心裡有火氣,但他是太子,不是皇帝,朝政大策終究還是要聽父皇的。
“蒙古人不足慮,他們已經安逸一百年了,沒有建虜堅持,他們絕對不敢單獨寇邊,宣大府的精兵對付不了建虜,但對付他們還是不成問題的。”陳新甲說。
朱慈烺點點頭:“但精兵需要良將,我憂心的是,曹文詔曹變蛟之後,我大明已經沒有良將了……”
“殿下過慮了,我大明富有天下,英才輩出,只要悉心選拔,豈能沒有良將?”陳新甲安慰。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說:“劉肇基倒是一員良將,可惜負罪在家。”雖然對陳新甲的個人才能沒有太大期望,但兵部尚書這樣位置卻可以做很多事情,且陳新甲是父皇的心腹,說起來還是要拉攏一下的。
劉肇基,明末抗清名將。崇禎十三年,任遼東副總兵,與曹變蛟等人合兵擊清軍於塔山、松山,並率士卒千餘人救吳三桂於杏山,但被人誣以臨陣退卻,被督師洪承疇罷官免職,歷史上,一直到崇禎十七年,劉肇基自請從徵效力,才被朝廷重新起用,得加授左都督、太子太保銜。
1645年3月,清軍包圍揚州,史可法命附近駐軍增援,只有劉肇基一支孤軍趕到,入城守北門,城破之後,劉肇基率部400人與清兵死戰,格殺數百人,終寡不敵眾,最後全軍覆沒,副將乙邦才、馬應魁、莊子固等皆同死。
劉肇基不但良將,也是忠臣。
這樣的人,不應放在家裡。
“臣明白了。”陳新甲心思通透,立刻明白朱慈烺的意思了。
身為兵部尚書,他有舉薦總兵的權力,只要不是有太大爭議的人選,皇帝和內閣一般都會准許。
“本宮聽說,薊州總兵白騰蛟統軍不嚴。”
朱慈烺淡淡補充。
陳新甲有點為難,但終究是點頭:“臣明白。”
太子上一句是暗示起用劉肇基,這一句卻是明示劉肇基使用的位置。
如果是空缺的職位,立刻就可以上任,但如果有在任,就只能擼掉或者調職了,太子說“統軍不嚴”,暗示他擼掉白騰蛟,不得給白騰蛟調職,這樣一來就比較麻煩,需要陳新甲動一番腦筋和手腕。
陳新甲不明白太子為什麼對劉肇基如此看重?但太子既然提出了,他就不能拒絕,只能想方設法的完成。太子是國本,未來的皇帝,如非是有聖命,否則沒有人敢得罪太子。對於太子的命令,能遵從是一定要遵從的。
朱慈烺為什麼要把劉肇基安置在薊州?很簡單,今冬十一月,建虜將兵分兩路,一路從界嶺口毀長城邊牆而入,另一路從黃崖口入寇,兩路兵鋒直指薊州,歷史上,薊州很快就陷落,因為薊州陷落的太快,援兵來不及組織,所以明朝的防禦陷入被動,其後建虜經北京,分道南下,連克霸州、河間、永清、衡水,轉攻山東,將河北山東擄掠一空。
今世要想避免這場悲劇,薊州是重中之重。
現任薊州總兵白騰蛟是無名之輩,沒聽說他有什麼事蹟,所以必須擼掉。
朱慈烺不奢望劉肇基能打退建虜,只希望他能多拖延幾日就好。
“山西總兵李輔明還沒有回山西嗎?”沉思了一會,朱慈烺又問。
李輔明,參加松錦之戰的九邊總兵之一,松錦決戰前夜,他隨著王樸吳三桂一起敗逃至塔山,歷史上,他和其他敗逃的總兵都受到了皇帝的斥責,崇禎十六年冬天建虜進犯寧遠,李輔明被任命為援剿總兵,星夜馳援,最後力戰死於陣中。崇禎贈特進榮祿大夫、左都督。
李輔明雖然在松錦敗逃了,但他知恥而後勇,寧遠血戰挽回了自己的聲譽。
朱慈烺想:李輔明不是名將,沒有赫赫戰績,但是忠臣,放在寧遠久後必死,既然是山西總兵,就讓他回山西最好,李輔明回了山西,就可以把周遇吉調回京師,等到今年冬季,建虜繞道蒙古寇邊的時候,我手裡就能多一張牌。
“李輔明還在寧遠修整,收編敗兵。”陳新甲回答,心想這我可辦不了,松山敗了,塔山杏山撤了,寧遠已經是山海關外唯一的大明城池,寧遠城城池堅固,非塔山杏山那樣的小城所能比,皇帝不會輕易放棄,李輔明也不能離開寧遠。
朱慈烺知道這一點,所以只能輕輕嘆口氣。
大明忠臣烈士眾多,雖然他竭力全力,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救的。
就如汪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