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安慰又鼓勵,同時帶著威脅,不願意到京營者,就是抗命!

於是十人不得不同意。

給京營派“思想教導官”並不是朱慈烺的心血來潮,而是他慎重考慮後的決定。

靈感當然是來自前世的“政委”制度。

古往今來,任何一個王朝的穩固都離不開一支強大而又忠心的軍隊,但軍隊又恰恰是最容易發生叛亂的所在,唐時的安史之亂,五代十國的混局,本朝孔有德的登州之變,都是軍隊叛亂的慘重教訓。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這些軍隊雖然強大,但卻沒有中心思想,尤其是底層計程車兵,只知道金錢和利益,對皇權的忠心經不起煽動,也少有國家民族概念,只要有人出價更高,或是領軍將領意圖謀反自立,這支軍隊很有可能就會變成叛亂之軍,讓天下陷入動盪,甚至讓王朝覆滅。

而歷朝歷代對此的預防辦法都是“嚴厲刑罰”,敢叛亂者,誅九族。

然並不能解決問題。

將領謀反,軍隊叛亂的事情時時發生。

本朝雖然很少有直接叛亂的軍隊,但陰奉陽違,出工不出力,養寇自重的軍頭卻越來越多,甚至連之前朱純臣掌控下的京營,也難做到對皇帝命令百分百的遵從,不然崇禎十七年之時,京師也不會那麼容易就被李自成攻破。

有鑑於此,朱慈烺決定建立“思想教導官”制度。

透過思想教導官,朱慈烺希望把京營三師打造成一支軍紀嚴明,有思想,有靈魂的部隊,讓他們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除了糧餉和功勞之外,有更多的動力支援他們向前。

這樣的軍隊永遠不會背叛民族和國家,即使領軍的將領出了問題,也會遭到官兵的抵制,無法調動軍隊為禍。

京營只是一個開始,朱慈烺以後要把“思想教導官”的制度推廣到所有的大明軍隊中。

但大明祖制森然,冒然改變軍制,給軍中派遣“政委”,不但會遭到軍方,也會遭到朝臣的一致反對,即使貴為皇太子也無法抗拒那種巨大的壓力,因此朱慈烺不能在軍規裡明寫,只能先從小處做起,先把人派到京營,從思想教導官兼職發餉官,再循序漸進的將“思想教導官”變成前世的政委,擁有除主將之外的第二大權力,施行和“以文制武”不同的“以文監武”。

監,不是監視,而是監察。

軍隊的訓練和指揮一概不干涉,一概由主將負責,但如果主將有異心,想要叛變,思想教導官就要出手了。

朱慈烺的用意,不是賀珍、張純厚等人一時能理解的,朱慈烺也不多解釋。

陳新甲和吳牲卻已經明白了他的用意了,吳甡眼中是感佩,皇太子年紀雖小,但總是能提出讓他耳目一新,忍不住擊節叫好的政策來,有志不在年高,。陳新甲卻有點擔心,兵部是京營協理,十名東宮屬官常駐京營,做思想教導官,已經是違反了朝廷的規制,一旦被言官們,肯定少不了彈劾,到時他這個兵部尚書肯定又要被攻擊……

演練完畢的韓琛上了臺,向朱慈烺叩拜。

朱慈烺欣慰的點頭:“乾的不錯,不枉本宮對你們的操練,回去一人領五兩銀子!”轉頭看田守信:“田公公,回府之後,給韓琛胸前加一塊補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