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測算瞄準(第1/2頁)
章節報錯
因為當著朱慈烺的面表演,李順非常緊張,五門表演的佛郎機炮,每一門的炮手他都親自叮囑。
一聲令下,演練開始。
朱慈烺發現,操縱火炮的炮手並不進行測算,所謂瞄準,全是憑感覺和目測在進行。
這可不行。
只憑經驗,而不是科學的測算,很難保證火炮的精準度。
沒有操作手冊,師傅帶徒弟都是口耳相傳,沒有教材也沒有標準,打的準不準,全看臨場發揮。
百年來,大明炮兵一直如此。
不止炮兵,華夏民族很多技藝的傳承,都是父子或者是師徒之間口耳相傳,沒有專門的書籍和經驗總結,更沒有科學的研究,一旦有什麼意外,不管多優秀的技藝,立刻就會失傳。
西方卻很少有這樣的事情,一種技藝只要被研發出來,就會永續發展,一來西方所有的發明,都有理論支援,不像我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懵懵懂懂的,不是失傳就是走偏了。就如火藥,中國人千年人就發明了火藥,卻沒有人去探究火藥為什麼會爆炸?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比延續了千年,西方人卻在搞清火藥爆炸的原理後,發明了威力更大的黃火藥。
二來西方不怎麼藏私,他們講究是“公司化”,我們卻是父傳子,子傳孫,家族機密絕不外傳,在保密第一的情況下,很多優秀的技藝很難得到大規模的推廣和發展。
火藥是如此,火炮瞄準也是如此,從最早的虎蹲炮到眼前的佛郎機炮,明軍瞄準一直以經驗為主。
直到紅夷大炮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局面,紅夷大炮的射程最遠高達兩千米,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不是目測和經驗所能掌控的,因此朝廷專門聘請葡萄牙人教授明軍火炮手瞄準之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使用科學測算而不是透過經驗來進行火炮瞄準。
神機營是最早接觸西洋瞄準法的大明部隊,對西洋瞄準法應該不會陌生,但眼前的這些炮手,依靠的卻依然是目測和經驗。
朱慈烺不做聲,默默看著。
上一次和湯若望見面時,他已經請湯若望幫著翻譯那本《炮兵使用手冊》了,等翻譯完成,就會交給李順,令他按照手冊內容操練炮兵,現在湯若望還沒有翻譯完成,只能按照李順自己的心得辦法訓練炮兵。
“放!”
五門火炮依次發射。
標的是兩百步之外的五堆乾柴。
這種佛朗機炮最遠射程可以達到四百步,有效射程也就是可以精確瞄準的射程是兩百步。
“轟轟轟……”
一連五炮,一炮直接命中,兩炮誤差在五步之內,另外兩炮都超過了十步。
朱慈烺皺起眉頭,大明最精銳的神機營炮兵的瞄準技術就是這種水平嗎?
李順一頭冷汗,氣急敗壞瞪那些脫靶的炮兵。
除了命中的那一組,眾炮兵都是惶惶。
“李順,當年佛郎機人在神機營傳授火炮瞄準技術,你也是參加了,對不對?”朱慈烺問。
“是,臣當時是炮營千戶,連臣在內,炮營五十個炮手都參加了。”李順戰戰兢兢的回答。
“這些人,今安在?”朱慈烺冷冷問。
李順臉色尷尬:“回殿下,大淩河戰役時,兵備道張春抽調炮兵營增援,一番血戰,大部分人都戰死在大淩河了。”
“他們死了,但你還在,西洋瞄準之術,距離和拋物線的測算,你應該是會的,你為什麼沒有傳給他們?難道是你藏私,或者是有其他的意圖?”朱慈烺厲聲而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