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嗡嗡議論,一時沒有人出來反駁朱慈烺。

朱慈烺向崇禎拱手:“父皇,廣東福建兩省的漕糧並不多,但卻總是最後兩個運到京師的省份,概因路途遙遠,轉運不便的原因。兒臣以為,如果選擇廣東福建兩省作為試點,准許他們使用海運,不但對現有的漕運沒有太大的衝擊,而且還可以改善兩省漕米年年落後的窘況。漕運海運並行,不管哪個地方問了問題,都可保證京師糧米無憂。”

說完,深深一躬。

原本皺眉不語的崇禎眼睛一亮。

崇禎不是頑固古板的性子,不排斥接受西洋先進思想,大量引進火器,甚至還為天主教提寫匾額,對於新鮮事務他歷來都很有興趣探尋,對海運,他並不反對,甚至心中是支援的,不然他也不會令沈廷揚建造新式運糧船,還做了一次從淮安到天津的試驗。

但漕運關係重大,不可輕動的道理,崇禎是非常明白的。

不說那十幾萬人的生計,只說說牽扯到漕運利益的有關官員,就是一個龐大數字。

身為皇帝,尤其是現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穩定朝局是他最優先的考慮。

加上海禁是祖制,他就更是不敢輕啟海運了,明知道海運更快更省他也是不敢。

不過朱慈烺的話,卻讓他心動了。

是啊,不全面放開,只要廣東福建兩地海運,不但可以試驗海運成效,而且不會影響漕運穩定的大局。

“殿下所言大妙!選擇廣東福建作為海運的試點,兩地漕米不多,對漕運影響有限,海運漕運並行,施行兩年,便可看出海運漕運的優劣!”兵部右侍郎吳甡一臉喜色。

兵部尚書陳新甲原本是漕運的堅決支持者,漕運海運之爭,他本來不打算說話,不過朱慈烺“漕米改海”的政策一丟擲,他就知道自己站錯了隊伍,連忙棄暗投明,出列而奏道:“漕米改海兼顧漕運和海運,廣東漕米不但可海運到天津,甚至可直接運送到覺華島,用作寧遠的軍糧,中間省去轉運之苦,臣以為,可以試行。”

原本漕運派佔據絕對優勢,但朱慈烺這麼一攪合,形勢立刻逆轉。

內閣首輔周延儒一直是面容淡淡,古井無波,殿中爭吵的再是激烈,好像也飄不到他的耳朵裡,但是當朱慈烺說完那一番話後,不知不覺的,他眉頭已經皺在了一起。作為首輔,朝政的推動者和掌舵者,他清楚知道漕運穩定對朝局穩定、還有他首輔位置穩定的重要性,因此他是滿朝文武中,最不願意改動漕運的那個人。

而漕運改海的提議也不是第一次提出了,每一次都會被封殺。

照他本來的估計,這一次也不會例外。

但想不到太子忽然插了一腳了。

太子說的簡單,只廣東福建兩省,不會攪動漕運大局,但誰又能保證,透過海運輸送到天津的糧米,都是這兩省的呢?

周延儒不動聲色的看了一眼謝升。

謝升會意,於是向朱慈烺拱手:“殿下,臣有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