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頭一鬆,佟瀚邦幾乎要從馬上栽下去,但還是咬牙支撐住了,而他很多的部下卻已經支援不住的從馬上跌落下來,連續一天一夜,幾乎是沒有休息的狂奔,鐵打的人也支援不住了。

一員身穿三層重甲、披紅色大氅、頭戴鳳翅紅音盔的明軍大將冒雨帶著十幾名騎兵疾馳而來,到佟瀚邦面前勒馬站定,上下打量佟瀚邦兩眼,笑問:“是塔山佟協鎮嗎?本將吳三桂!”

三十歲左右的年紀,白麵長鬚,臉上帶著笑,雨水打在他的鐵甲上,發出叮叮的清脆之聲。

如果不是全身披甲,如果不是在戰場相見,如果不是自報姓名,誰又敢相信,眼前這個如此年輕,看起來笑容可掬的年輕人,居然會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

“末將佟瀚邦見過總鎮大人。”

佟瀚邦四十五歲了,從行伍做起,一生戎馬到現在不過是一個從三品的副總兵,和吳三桂的年輕高位根本沒法比。佟瀚邦下馬,恭恭敬敬的向吳三桂抱拳行禮。

“只有你一人嗎?”吳三桂掃了掃佟瀚邦的部下,淡淡問。

暗指李輔明。

“是。”佟瀚邦沉聲回答,眼眶已經紅了。

吳三桂嘆口氣:“佟協鎮快隨我進寧遠城吧,馬郎中正等著你呢。”

……

京師。

早朝上。

行禮如儀的論完遼東和流賊事務之後。

“臣宋玫有奏……”

和朱慈烺對了一下目光,待朱慈烺微微點頭後,宋玫出班而站,將“漕米改海”的建議在朝堂上提出。

不等他將“漕米改海”的益處說完,朝堂上就掀起了反對之聲。

最反對的,當然是漕運官員。

理由不外乎海運風大浪急、海盜出沒、糧食易黴、成本較高,漕運關乎幾十萬人的生計,豈可擅自改動?

朱慈烺不出聲,他倒要看看,朝中群臣究竟有多少睿智之人?

其實,這並不是崇禎朝第一次討論海運,宋玫也不是大明朝第一個提出“漕運改海”的人。隆慶五年的漕運總督王宗沐才是第一人。

王宗沐,字新甫,號敬所,浙江臨海人,雖然是漕運總督,但他並不因為自己的官職而袒護漕運,他大膽提出恢復海運,並做出了一次成功嘗試,隆慶六年,透過海運,他成功的將12萬石米運到了天津,不論時間或者是效率,都遠超漕運。

最初之時,朝廷對他是支援的,也開放了一部分的海運,但萬曆元年(1573,王宗沐組織三百條船海運,但在福山島遇颶風,沉沒7船,損失米數千石,軍丁溺死十五人,言官紛紛奏議其失,最終朝廷決定停罷海運。

王宗沐之後,雖然海運雖然時時提起,但朝廷已經不敢再支援了。

這些年下來,漕運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若是將漕運改海,朝廷固然可以少花錢多收糧,但龐大的運河集團又豈甘心看著自己利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