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

朱慈烺離開神機營之前,最後巡視的一個地方是彈藥庫,一旦開始強化訓練,彈藥會大量消耗,但就如李順所說,神機營現在儲存的彈藥,實在是不多。

每個月,神機營都會到火藥局領取當月所需的火藥,共計一萬斤,這一萬斤是神機營的訓練火藥,如果是戰時,一次最多可領取十萬斤。火藥領回來後用陶罐盛放,小心封存,防止受潮或見火。

如果火藥的質量夠好,一般來說,存放兩年時間是沒有問題的。

如今吏治腐敗,內監局的太監們比文官們更貪婪,每一月領來的一萬斤火藥,不但數量不足,質量也無法保證,要想打出火槍應有的威力和距離,火藥就必須多裝一點,加上陽武侯薛濂又貪墨火藥錢,因此,神機營的火藥庫,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都是空著的。

魏闖小心翼翼的抓了兩把火藥,放在朱慈烺面前的木桌上。

一把是軍士精選出來的好火藥,一把是原先的次火藥。

兩把火藥乍看差不多,但細看之下,差別卻有很多。

好火藥顆粒比較均勻,大小比較一致,顏色也較深一點,次火藥則相反。

照朱慈烺前世看到的資料,火藥的最佳配比,硝、硫、炭的比率為75%、10%、15%,如果是炮用火藥,則應該是78%、8%、14%。火藥是華夏四大發明之一,明末以前,甚至明中期之時,大明的火藥製造技術還領先歐洲,但到了明後期,大明的火藥製造技術已經落後了。雖然75,15.10的火藥配比,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有清楚記錄,但在實際製造過程中,卻常常會變成8:1:1的比例。

兩個原因,第一,硝的提取煮煉工藝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損耗,為了減少製作過程中的損耗,只能多新增硝以保證最後產品接近理想配比。

第二,因為全部是手工化生產,稱量工具也不甚是標準,多一點少一點,全看師傅的心情,常常同一個作坊,同一個師傅生產出來的火藥,威力也會有細小的差別。

這就導致士兵在使用火槍時,寧肯少放火藥,也不願多放。少放威力小,打的近,但放多了,那可就要炸膛,士兵本身就危險了。老實兵少放一點,滑頭兵乾脆少放一半,反正一槍打出去,見了響就好,至於打沒打到敵人,誰管他呢。

怨兵嗎?

其實不能完全怨,人都是自私的,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不能要求士兵冒著炸膛的危險去填充火藥。

這也是明軍火槍兵不能發揮威力的原因之一。

而同時期的歐洲,已經開始火藥生產的標準化,從提純、粉碎、拌和、壓制、烘乾,各種流程已經接近於近代廠房化的生產,同時,搗磨機、碾壓機、造粒磨等各種藉助水利或者畜力的機器,也開始逐步出現。

因為實現了標準化,所以歐洲的火槍兵還少有炸膛的苦惱,只需要按照標準填充火藥即可。

朱慈烺是穿越而來,很清楚的知道這中間微小差異和由此而造成的巨大鴻溝,要想展現火槍威力,火藥標準化生產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這也是朱慈烺要把兵仗局、火藥局、連同鑄炮廠一起拿在手中的原因之一。

“每次你們都要挑選嗎?”朱慈烺問。

“是,不然火槍威力就發揮不出來。”魏闖回答。

朱慈烺點點頭,轉身向外走:“都給我包起來吧,我要拿給火藥局的管事太監看,對了,鉛彈也給我包上一把。”

上馬離開神機營,田守信小聲的提醒:“殿下,快到午膳時間了,咱們是不是該回宮了?”

朱慈烺笑:“不急,我還得去見一人。”

誰?大明通往世界的一扇窗戶,傳教士湯若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