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李順吸取了薛濂的教訓,皇太子昨天發那麼大的火,不止是因為神機營訓練馳廢,打靶打不準,堂堂神機營居然只有一半火器,應該也是皇太子發脾氣的原因之一,因此,今天李順翻箱倒櫃,將神機營庫房裡的火器,不管能用不能用,全部都拿出來,裝備到軍士們的手裡了。

鳥銃,三眼銃,咦?朱慈烺掃了一圈,忽然發現了一種看起來比一般鳥銃更長更重,而且有木質槍托的火槍。

重型火繩槍?斑鳩腳銃?

朱慈烺心中一喜。

在明末,明軍只所以對建虜的重甲和盾車無能為力,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火槍的威力太小,彈重3錢、裝藥3錢的明軍鳥銃,根本打不穿建虜的三層鐵甲,更遑論那些威力更弱的三眼統了。

要想打敗建虜,明軍急需一種破甲利器,而重型火繩槍是最佳選擇。

其實早在崇禎二年,徐光啟就呼籲朝廷製造大型火槍對抗建虜。崇禎八年,兩廣總督熊文燦還將為了對付海寇而購買的一百門重型火繩槍送入京師,因為槍身甚重,需要腳架支撐,形似鳥腳,由此得名為斑鳩腳銃。

斑鳩腳銃既有足夠的威力,能擊穿建虜的鐵甲,又不像火炮那樣笨重,正是破解建虜重甲的良方。

但不知道為什麼,斑鳩腳銃卻並沒有在明軍之中普及開來,史書中,也沒有

明軍曾經在遼東使用斑鳩腳銃的記載。

前世讀史的時候,朱慈烺對此一直都很納悶。

崇禎十五年,當時澳門本地就已經能仿製斑鳩腳銃了,雖然產量很低,但如果加大投入,為朝廷建立一支使用斑鳩腳銃的大軍,不是不可能。

但今世卻知道,明軍沒有推廣使用斑鳩腳銃,其實是有苦衷的,因為斑鳩腳銃構造複雜,造價高昂,國家財力不足以支撐,只能小批次生產,因為產的太少,面對建虜的騎兵大軍,根本起不到什麼大作用,所以也沒有在歷史中留下什麼痕跡。

現在神機營使用的普通鳥銃,重量約9斤,口徑約為15mm左右,而斑鳩腳銃重量在18斤以上,口徑為20mm。鳥銃發射的是14g重的鉛彈,而斑鳩腳銃發射的鉛彈可達到50克以上。而一次火藥的使用量,也是普通鳥銃的三倍以上。

更多的火藥,更重更長的槍身,更大的的口徑,使得斑鳩腳銃擁有更大的威力。

斑鳩腳銃可以擊穿100步距離的三層重甲,殺死200步內的人或馬,有些情況下,可以擊穿200步內的普通盔甲。

如果斑鳩腳銃在明軍中普及開來,絕對是建虜重甲部隊的噩夢。

但斑鳩腳銃的缺點有兩個,一是過重,沉重的槍身需要支架支撐才能發射;二是價格昂貴,這兩點,限制了斑鳩腳銃的製造和使用,這一世,要想讓斑鳩銃在戰場上發光發亮,這兩個缺點必須改善。

另,斑鳩銃雖然威力大,但還屬於火繩槍,如果能改造成燧發槍,那就完美了。

這個任務,就交給即將進京的畢懋康吧。